■曾 红
和谐,百度释义:和睦谐顺;互相配合、协调。中国古代起对于和谐的理念更偏向于“和而不同”。
新年伊始,我许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和谐”,从我和我孩的青春期开始。
常常听人说,青春期就是叛逆期,共存着看不懂的家长和想不通的孩子。做母亲的我,也正式和我的孩子进入这不可避免的、他的青春期……
也曾和大家一样,困惑于一向乖巧的孩子怎么了?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呀?!然后是手足无措去疾言厉色、穷追猛打……
不过还好,现在我已经从最初的大吼大叫,到现在的尽可能和颜悦色。我认为,反正吼叫也无效,甚至有反作用可能。
是啊,这是自己的孩子啊,而我则是骨肉相连“逃不掉”的妈,既生之,当必管之。这管还得有水平、有分寸,方法不对口则无用,分寸不把握则还可能物极必反,那更可怕!初为人母,毫无经验可言;望子成龙,实属常人之心;不时强装的“淡定”,其实也是不知所措的表现。可既然当初决定了为人母,此刻唯有硬着头皮上了。
看铺天盖地、形式多样的育儿经,环境、个体、对象等都大不同的情况下,怎敢拿来主义?我选择了在边做边学中与孩子共处,毕竟孩子这必经阶段既属于他,也属于我们家长。我把孩子青春期所谓的叛逆,理解为他面对分叉口时因选择思考而产生的焦虑。
控制欲较强的我们,总是喜欢先入为主,包括对环境的认知、事物的喜好、方法的选择等,一不小心就让年龄的差距变成了心理的代沟。因为忽略了,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未必是孩子觉得最舒服的。
想要变得更好的我,开始尝试对孩子细观察、多聆听、换位思考。
我开始认真思考孩子表现里的点点滴滴。孩子虽不是天生学霸但也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多门功课只要是作业就尽力没有去拖欠,解不出的题总要想办法完成;考前的复习规划、考后的错题解析和进退变化,孩子总会快我一步;想和小伙伴约起来,可一想到需要分摊的时间又犹豫不决……既然孩子自知,又何必多言?就要配合他找到能帮上忙的人和物,提醒他可能不利的方式和情绪。
我开始反思自己应当怎么去做。当今环境中,存同求异以彰显更个性的自我价值更适宜时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困惑,包括与人相处、问题处理、方向选择等,可别让孩子的求助演变成被迎头泼冷水。不希望莫名被拿出来与他人比较,而往往被忽略自家孩的长处;误将别样“激励”当威胁,父母脱口而出的话可能成为孩子内心一辈子的在意;父母催不催和孩子干不干是没有关系的。考的不好其实孩子自己知道,不想再被家长的批评重复,尽管进步自己也知道,却希望家长多关注……既然孩子坦言,又何必多虑,陪伴他经历所有的乐与痛,共同发掘已知的新意和探索未知的乐趣。
我和我孩子的爱是相互的,“和谐”也是共同的心愿!希望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听到彼此不同的心声,然后理解、反思、获得,然后彼此成就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