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万顺
儿时所在的村庄东面,是一片开阔的农田、鱼塘,北面则是山丘。山丘种植了麦子、高粱、土豆、红薯等,尤以红薯居多。
生产队指派德高望重且懂农事的朱大爹负责红薯育苗,他精选无病害及芽多的种薯,掩埋于施有底肥的土中,然后洒水,用薄膜遮罩。天放晴时,薄膜又被掀开,使苗床透气、沐阳。在朱大爹悉心培育下,薯芽日益伸长,约2个月时间,种薯芽长出了薯茎。四五月间,薯茎便可扦插了。
于是,将薯茎每5节薯叶长剪成一小段。而薯穴相隔5分米左右,备有常用的农家肥料,薯茎埋入土内3节薯叶为宜。红薯耐旱,只需扦插时浇水一次即可。水需去山脚旁江边挑,劳动强度何其大!年少的我不堪重负,但仍指望挣得几工分。待红薯藤覆盖土块时,社员又上山翻藤了,以避免薯藤扎土不利于红薯生长。
到了秋冬日,红薯收获了,皆大欢喜。那时,红薯藤被用作猪饲料。母亲出工之余,还得剁、煮红薯藤,直至深夜。红薯储存于队上保管室,看似普通农作物,其实用途可大呢。大米短缺年代,红薯是各农户充饥的主要食料。“分红薯哒……”生产队一干部大声喊叫,男女老少从各家冒出,聚集在保管室前等待。个别社员怀疑重量不足,回家非复秤不可。
母亲将红薯切成小块,与稀粥混煮或清蒸当作早餐。临村张姓玩伴,其家庭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记得一天晚上,我给他红薯吃,他感谢不已,日后还常念叨。上初中时,正值过苦日子,同学们还携带红薯去学校,解一时之饥饿。有的人家红薯一时吃不完,就自行想办法保存或出售。红薯放置许久,其味道反倒甜沁。
在乡下,红薯、面灰、猪肉、佐料和水等按比例拌合油炸而成的“圆子”,是衡阳本土春节、酒席上“头碗”不可缺的配菜,来客还打包回去给家人共享。在衡阳不少地方,乡间赴酒席又叫做“呷头碗”,城里酒楼一旦上了头碗,食客大快朵颐,连连称道:好吃!
有人咏赞红薯:“不似百芳春绚烂, 只和藤叶共云霞。寒来愿向炉中烤, 一捧丹心到汝家。”红薯,就是我贫寒岁月里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