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云南大理的张先生患感冒到大理州人民医院开药,当看到处方上1.73元一盒的阿莫西林胶囊药品价格时,开始以为是不是药拿错了,仔细核对了一下,才发现平时十多块钱的药,现在只卖一块多了。被惊呆了的张先生忍不住发个朋友圈感叹一番。医生称,这归功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点评:张先生的“惊呆”是一种正常反应,并且,这种患者被“惊呆”的场面不再少见。这是因为,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已经开展了六轮。细心的人还会发现,每轮带量采购谈判往往具备一定的针对性,比如有的针对廉价好药,有的偏重于“救命药”等。但也要看到,减轻药费负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降价幅度要足够大,而且药品也要足够多。使每位患者都有被低价药“惊呆”的机会,方能真正做到“再小的群体也不会被放弃”。当患者被药价“惊呆”的场面时时处处可见,患者对此已见惯不怪时,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巨大潜力才算得以充分发挥。
2.电商购物节不断,快递包裹扎堆,而在琳琅满目的包裹中,一张小卡片高度相似——“给好评即刻返现×元”。不知何时起,“索要好评”成为电商标配,方式有红包诱惑、短信轰炸、人情攻势等。与此同时,因为一句差评而被店家骚扰到爆的案例亦不时发生。一边是强势“刷好评”,一边是全力“铲差评”,甚至还催生了“职业差评师”这么个扭曲行当。
点评:评价现状的混乱,很难仅归咎于几家店铺恶意营销,而必须从整体生态与规则构建探寻解决之道。事实说明,如若规则与管理过于粗疏,必然会留下牟利钻营的空间。作为规则的设计者、维护者、监督者,平台方绝不能“把头埋进沙子当鸵鸟”,更不能乐见虚假繁荣而“选择性失明”。“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网购前先看评价,仍是许多用户的习惯,不能逼着人们练就火眼金睛,从遍地滤镜的好评里挖“雷”避坑。激浊扬清挤出评价体系的水分,才能让网购生态健康起来。
3.原本为了带孩子去陶冶情操,结果曹旭却生了一肚子气。前不久,曹旭带着喜爱绘画的儿子去参观某画展,却被一位他叫不出名字的“网红”影响了观展效果。“她带着拍摄团队,在一些经典作品前反复摆造型、换角度拍照。”最后不仅没能好好欣赏画作,就连拍几张照片,曹旭都是找机会才“捡了个漏”。有曹旭这样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网络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大量“网红”,除传统餐厅、酒店等场所外,各类艺术展、美术馆等也逐渐成为他们彰显文化品位的又一“打卡圣地”。
点评:网红固然有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展等场所“文化打卡”的权利,但这种权利不是一种无限度的权利,不是任性自私的权利,不是随意“霸位”的权利。网红“文化打卡”必须守住文明的底线和法律的底线,不能成为“打扰式涂鸦”,不能给其他人的打卡添堵添乱。网红过度占用参观资源,就会侵占其他人的参观资源,减少其他人的参观机会,拉低其他人的参观体验,这实际上也是对他人参观权的一种侵犯。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