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七月半”

  ■罗   平

  农历七月半,是家乡夏秋季节的分界线。盛夏的酷暑,在一场秋雨里慢慢地退出了阵营。一叶知秋,树上有几片黄叶在秋风里飘落。秋蝉的叫声不再像夏日里那么高亢,声音好像变得有些忧伤。

  七月半,农事已经忙完。农人在经历过春耕夏收秋播的辛勤劳作之后,可以歇一歇了,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丰收的喜悦,可以享受一下劳动的成果。做桐叶粑子,便是家乡七月半的习俗,此时也是享受美食的好时节。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黄土山坡上都是满坡满岭的油桐树。清明时节,油桐开花,洁白洁白的如同白云满山,又如白纱飘逸。炎热的夏日,油桐绿叶如盖。村里的孩子们在山上放牛,就躲在油桐树下乘凉,以桐叶为席,以树荫为帐,乐得一份炎日里的惬意和清凉。

  待到农历七月,油桐果实也快成熟。油桐的叶子在经历一个夏天的阳光雨露之后,变得成熟而厚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当农民忙完了“双抢”,夏粮入仓,便进入了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半,是家乡父老乡亲享受生活与怀念先辈的时节。做桐叶粑和吃桐叶粑,是乡亲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和过程。用桐叶粑祭祀供奉祖先,是晚辈对先人的怀念与追思。

  在一个秋雨后的日子,家乡的女人相邀着三五成群,挎着竹篮来到后山坡上的油桐林。由胆大的爬上油桐树,挑选着翠绿宽大的桐叶。她们一边摘着桐叶一边聊着家常里短,无非是家里的收成怎样,或者谁家的媳妇巴了肚,谁家的男人怕堂客。边摘边说,边说边笑。七月半,便在女人们的劳作中变得清凉而又热辣。

  男人们浸米淘米磨粉,女人回家生火上甑,把米粉和成团,用新鲜碧绿的桐叶包出一个个手掌似的桐叶粑子,放在灶上的木甑里蒸熟。于是,一阵阵新米的香味、桐叶的香气,便成了家乡初秋七月半的味道。

  新出锅的桐叶粑又香又软,吃起来有嚼头,有劲道,还可以存放好些日子也不会变质。孩子们贪吃,母亲就会拿几个放到柴火灶里,用火热的柴草灰盖上,待一些时候再从灶膛的柴草灰里扒出来。桐叶粑的桐叶烧得有些焦糊,但剥去桐叶却别有一方风味,烧焦的嚼得脆爽,软糯的咬得绵弹。

  同时,桐叶粑子更是七月半供“老客”的供品。

  七月半供“老客”,是家乡的传统民俗,也是人们祭祀先辈、慎终追远、民德日厚的一种方式和载体。七月半,民间称为“祭祖节”或者“中元节”,它的产生与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时祭有关。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用新米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饮水思源。

  七月半的“一七”为“七月七日”,又名“七夕”。传说牛郎织女“七夕”银河相见,鹊桥相会。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也好,不是也罢,总比过洋节好。 七月半的“二七”,则为“十四”。因此,有的地方将七月半的“十四”或“十五”日,作为祭祖供“老客”的节日。所谓“老客”,为地方方言,意为已逝的前辈或故人,即先人。

  家乡七月半供“老客”,很有仪式感。一个家族按兄弟多少,每人负责一天供奉和祭祀。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一日开始接“老客”,供奉到十四或十五晚上送“老客”。早晚供奉茶酒、点心等,中餐菜品要丰盛。肉鱼鸡三牲不可少,其它的可以就着当季的蔬菜。供“老客”的饭要用新米,意为让祖宗先辈也尝尝后辈丰收的成果和喜悦。

  以前,供“老客”要焚香,烧钱纸,放河灯。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许多人以鲜花代替了钱纸。 供“老客”还是家庭聚会,邻里友善的一种感情联络和沟通的节日。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在这个时节都会赶回来,以祖宗血脉为红线,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聚一堂。左右邻里,相互帮忙。东家今天供“老客”,大家就到东家吃饭;明天西家供“老客”,大家就到西家吃饭。酒醉饭饱之后,主家就要把供“老客”的桐叶粑子、水果、“换杂”等分给大家。

  供完“老客”,家乡又回归了往日的平静。七月半,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传统文化……

  这,就是家乡的“七月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家乡的“七月半”
如何对待一只陶罐
把香留下(外两首)
饭 甑
母亲二三事
题东洲岛联六对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家乡的“七月半” 2021-09-01 2 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