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珂
实 习 生 罗林丽
本报讯 8月8日,衡东县杨桥镇东烟村迎来几位特殊的客人——县科技专家服务团的专家们。
“连续一个月,天气高温少雨,我家1000亩水稻田中近半数地块出现开裂,急死我了!”该村种粮大户刘文贵一溜烟地跑到田埂边,拽着专家便往自家田里走。
经过一番仔细查看,专家为刘文贵开出了“处方”——对旱情不严重的地块,及时实施农田节水,全力抢收中稻,保障晚稻禾苗水灌溉;对确实因没有水源导致严重受旱甚至绝收的田块则实施改种,抢种秋玉米、秋大豆、秋马铃薯……
果农谭书理同样为旱情着急,走进他家的柑橘园,专家发现部分果树已出现枯萎、落叶、落果、死树等现象。专家们认真讨论后提出建议,在有针对性灌溉的同时,可通过合理整形修剪、喷施抑蒸剂、使用土壤添加剂等举措来减轻干旱影响。
“专家的意见,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刘文贵和谭书理表示,将立即行动起来,积极采取各种农艺措施,减少旱灾损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7月10日以来,受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衡东县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受旱,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针对这一情况,衡东县科技专家服务团组织粮油、种子、植保、经作、土肥等领域专家分赴全县17个乡镇,与乡镇农技人员一道开展水稻受旱情况调查;指导农户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推广综合抗旱技术,加强科技服务。在他们的指导和参与下,各村组已疏通沟渠241条,新增临时排灌水泵311台,改种高岸田8170多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