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在上海召开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据要素论坛上,有专家发表演讲提出:公共数据应当以共享为基本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当前公共数据的开放与用户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公共数据开放的种类和总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开放的规则不够完善,缺乏安全追溯。
点评: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公共数据这件事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可以说,不论是公共数据的调阅与存取,还是对公共数据的分析、加工、二次利用,都应尽可能以公益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数据虽然应以共享为原则,但共享并不是无门槛、无限制的。数据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自己“重任在肩”,把握好公共数据开放的合理尺度,真正把这件事做好。
2.近期,高空作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引发公众对“蜘蛛人”安全保障问题的热议。记者连日来走访调查发现,一些“蜘蛛人”选择以日结工的方式“游击作战”,没有签合同,也无社保,其各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点评:现在,很多从事外墙清洗、防水等高空作业的“蜘蛛人”,都是“无资质,无合同,无社保,无规范安全措施”的“四无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安全和生命健康缺乏必要的保障,一旦在高空作业过程中发生坠落、撞伤等意外,相当一部分损害结果也由劳动者承担。针对“蜘蛛人”高空作业的风险等级,有必要出台或完善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对“蜘蛛人”作业关系、作业安全和权益保护进行调整,依法厘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相关各方触碰规则底线的法律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督干预措施。唯如此,才能给“蜘蛛人”拴牢“监管安全绳”,才能促进高空作业相关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网上曾出现这样的健身视频:一些中老年健身者用布带固定下巴,悬空吊挂在公园大树上摇晃、摆动,认为这样可以治疗颈椎病等。这种锻炼方法,究竟可不可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种健身方式之所以会让人轻信其健身效果,主要是因为原理上有些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但是,这终究不属于“颈椎牵引”,其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
点评:用大健康理念看,运动是保持健康的“良药”,运动“处方”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开。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运动管理师,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专业运动指导,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个性化运动“处方”需考虑多项维度,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等,可以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专属的运动“处方”,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