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今年伏期共40天;预计,本周无明显降水,最高气温或达39℃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伏”大幕开启,本周“热晴四射”
今年伏期共40天;预计,本周无明显降水,最高气温或达39℃

  ■本报记者 胡亚华

  本报讯 热热热!连日来,衡阳深陷“热晴四射”的天气模式之中,监测显示,11日最高气温达37.2°C,出现在衡阳市城区。昨日9时,市气象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预计,本周无明显降水,最高气温或达39°C。

  昨日入伏,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三伏天”来了。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共10天;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共20天;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共10天。“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所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今年“三伏天”期间具有高温强度强、空气湿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受到副热带高压的牢牢掌控,头伏期间,仍然呈现高温高湿的天气特征,受东风气流影响,17日、18日将出现分散性降水,但仍然无法撼动上蒸下煮的“桑拿天”格局,本周将迎来高温炙烤,最高气温或达39°C。专家提醒,暑热来势汹汹,尽量减少高温时段的出行,外出时应备好防晒衣、防晒帽、遮阳伞、墨镜等物品,注意多补充水分,同时,切忌贪凉,以防患上“空调病”。

  相关链接①

  伏期江南等地将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今年伏期天气气候怎么样?和往年相比有何特点?

  国家气候中心针对今年盛夏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的会商显示,盛夏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新疆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将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共同作用影响,今年伏期我国受高温影响的区域更为显著。”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说,“近期,伴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第二次北跳,梅雨结束,受副高控制的黄淮、江淮、江南等区域将出现高温天气。”

  与伏天同时“上场”的还有强降雨。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2日至13日,黄淮北部、华北大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强降雨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华北雨季的平均时段为7月18日至8月18日,本次强降水过程相对于华北雨季的平均开始时间稍微偏早一些。预计本次降水过程后,华北雨季将正式开启。

  “随着盛夏台风活动加强,华东沿海、华南南部等地降水将有所增多。”陈丽娟表示,预计盛夏时段,我国将呈现南北两条多雨带布局,以北方雨带为主。

  相关链接②

  “三伏天”时长怎么算?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我国古代以“干支”法记录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罗澍伟解释说,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测算发现,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要有20天的时间,民间俗称“俩中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三伏”大幕开启,本周“热晴四射”
衡阳晚报版面四A04“三伏”大幕开启,本周“热晴四射” 2021-07-12 2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