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周瑞华 通讯员 钱辉 周静 实习生 倪子昀
这里曾是湖广水陆交通咽喉,“鸡鸣闻四县”。这里物华天宝,承载着无数人致富的梦想,遗存了常宁最古老的圩场,耸立着充满神秘色彩的毘帽峰,还有个颇具诗意的名字——白沙。
白沙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白沙镇,地处常宁市东南部,与耒阳、桂阳、新田等县市接壤,处舂陵河中下游。昔日白沙镇因舂陵河而兴,商贸繁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一条商气重、人气重、财气重的商街,曾是常宁最繁华的商街之一。
现在,走在昔日繁华的白沙古街,仍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古朴而宁静的美。古镇像一位历经风雨沧桑的老人,默默守候在舂陵河旁,没有了往日的光鲜,但老街上人们的生活悠闲而安宁。
白沙古街的老房子多建于明末清初,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迄今400多年历史,以清代康熙年间、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为主。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目前仍保留着古商铺60多家,古民居30多栋,古街巷12条,会馆、公馆等不同时期的各式建筑100余栋。白沙古街正街1.5公里长,分上洲街、中洲街和下洲街。主街西部有五条东西纵向的古石巷,商铺均沿街修建,砖木结构,大部分建筑为板门阁楼式。通间四室,屋角均有高大的包角石。硬山顶,双坡瓦面。民居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四合院布局,穿斗梁架结构,不仅具有明清代中期、民国时期欧式建筑风格特色,还注重门额称谓,“相国第”“相国世家”“江西会馆”“鸣凤世家”与周边传统建筑形成统一又独立的湘南民居风格。
这些建筑时代特征鲜明,构架布局明晰,屋檐窗花雕刻精美,人文历史遗存丰富,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现古街道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商贸气氛浓郁,仍是白沙与耒阳、桂阳等地的集贸重地,对研究湘江商贸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史载,由长江发舟入洞庭,沿湘江上溯舂陵江,可直抵古南平。明清之际,湖广间的商务茂盛,舂陵河交通运输繁忙,每年往返不下10万人。鸦片战争后,湖广等地的土特产、海货、粤盐,均由舂陵河运转。白沙镇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南方水陆交通的咽喉。生码头、谭家码头、苏家码头、付家码头、衡清公馆码头……一个个码头不停地吞吐,白沙镇就在吞吐中发展起来。产自本地及常宁其他乡镇的棉花、茶油、木材、药材等物产,也吸引着外地商贾,在白沙设立商号,互易有无。如今,在舂陵河畔的白沙古街上,还保留着大大小小的码头16个。去年,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让最后一个码头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仍是白沙古街旧日繁华的见证。
木匠铺、篾匠铺、铁匠铺、烧饼铺、理发店、裁缝店……古街上还忙乎着一些老手艺人。他们在斑驳的老屋中传承老手艺的忙碌身影,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在赶集的人们看来,白沙古街永远在喧闹中。“西岭的橘子阳加的姜,白沙的豆腐嫩央央……”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隐藏着故事的古街老巷,走过无数风雨飘摇的日子,拥有无数的热闹繁华,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仍是老白沙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
今天,白沙镇正在向着“边贸重镇、古韵小镇、农业强镇”的目标奋力前行,中药材、无渣生姜、淡水养殖、山地养牛等产业成了这个偏远乡镇富民强镇的希望,新一代的白沙人将用他们的努力,证明他们无愧于这个繁华古镇的后代。
去古街老巷走走吧,感受那段岁月的沧桑,感受这份人间温情,收藏一段陈年旧梦,追忆那份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