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东桥儿沟,开馆不到一年的延安文艺纪念馆,游人如织。
这座在鲁艺旧址北侧新建的展馆,古朴而充满艺术气息。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大量文化人才集聚延安,文艺社团蓬勃兴盛,文学艺术创作精彩纷呈。诗歌、电影、歌剧、木刻版画、秧歌剧、报告文学……丰富的艺术形式,闪耀着人们艺术理想和革命信仰碰撞的火花。
1938年,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鲁迅艺术学院成立,至1945年11月,这里共招收学员685人,各类中短期培训班学员近千人,为抗战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很多协会设在延安鲁艺,以鲁艺师生为骨干。延安艺术家们以艺术文学为武器,积极参加抗战动员,反对投降卖国,为民众觉醒和民族解放而呐喊高呼。
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你一定不陌生:“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8年11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来到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到延安不满5个月,他就在窑洞中,用6天6夜时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一百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尽管演出时伴奏用的是二胡、三弦甚至是洋油桶、搪瓷缸,但台下发出的掌声热烈而持久。刚一唱完,毛泽东主席就连声称赞。1940年,茅盾来到延安看了演出后写道: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吝啬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延安文艺是民族解放的革命文艺,是充满民族自信心的文艺。”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说,1940年前后的延安,已经成为全国抗战文艺的中心,它号称“歌咏城”,到处回荡着歌声。而鲁艺是音乐人才聚集最多,作曲家、作词家最集中的地方,是抗日救亡歌曲的重要出产地。鲁艺诞生的许多经典作品迅速传向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产生热烈反响。
抗战时期,无数热血青年唱着《黄河大合唱》投身民族解放;和平年代,它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砥砺奋进。
这是黄河的回响,也是信仰的召唤。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说,延安时期,党用文艺动员群众,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形成“手中拿笔”的队伍与“手中拿枪”的队伍互相策应,共同战斗,革命文艺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的意志、民族的精神、开放的情怀、世界的眼光,共同创造了延安抗战文艺发展的繁荣景象。
据新华社
他让红船“驶”向世界
每个月,韩鸣华都要抽时间去一趟清波荡漾的南湖,在岸边眺望红船,如同跟一位“老朋友”叙叙旧。20年间,韩鸣华已为这位“老朋友”制作了不计其数大小不一的模型,在他心里,百年红船的容貌历久弥新。
1
溯乡情彰显“造船”初心
距离南湖15公里的一处农家院落,是韩鸣华的红船模型生产基地。院子里堆满木料,东侧瓦棚下,一艘长六七米的画舫已基本完工,厚实的木质船板散发着淡淡桐油味道,古朴庄重,一看便知,这是缩小版的“南湖红船”。
走进里间,韩鸣华正手持斧凿,在一长条旧料的侧沿凿着榫眼,他要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完成100艘纪念版红船模型的制作,给党献礼。
说来也巧,他的“造船”生涯始于建党80周年之际。
那时他还是一名电器维修店的店主,有一次接待来嘉兴游玩的外地朋友,临别之际,却苦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文化纪念品可以馈赠。这勾起他的念头——能不能自己做个物件,让外地朋友们不再有这样的遗憾。
“什么东西最能代表嘉兴?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南湖的红船。”从小在嘉兴市区运河边长大的韩鸣华,对整日穿梭于运河上的各式船只再熟悉不过了。12岁时,韩鸣华还利用废弃的三合板做过船模,龙骨、船身,一应俱全。船模下水,有模有样。
“虽然我不会画图,但是这些船的形状就‘刻’在我的脑子里。”很快,韩鸣华自己动手做了一台木线条切割机,用家庭装潢木线条作为船模材料,就这样做起了红船模型。
2
方寸间还原百年模样
“船模不是玩具,而是历史、文化。制作船模,得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对于制作红船模型,韩鸣华有着自己的坚守与责任,“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就是从红船上扬帆起航,红船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地标,我们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红船的风貌。”韩鸣华说。
初做红船船模的时候,韩鸣华曾一次一次往南湖湖心岛上赶,为的就是近距离观察红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南湖红船是不能直接用尺丈量的,我就在岸边用脚量,以每一步30厘米的跨度为基准,经过一步一步地反复计算,量定了红船模型的尺寸。”
为了让船模更逼真、更具艺术之美,韩鸣华动了很多脑筋。船舱内的腰门是木雕图案,他特地购买了有镂空雕花的檀香扇,剪下扇骨雕花作为部件;雕刻窗花时,他会先把图案通过复写纸描绘在薄木片上,再用美工刀小心雕刻出来。
“民国时期的造船工艺,船上几乎用不到钉子,因此,我们船模上的所有结构也都是通过打榫的方式来构筑。”韩鸣华说。为了保证船体的密封性,韩鸣华还在船身的缝隙处刷上沥青材料。
就是靠着这股认真劲,韩鸣华制作的红船船模最终被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船身、头龙门、利市头、稍龙门等比例都恰到好处。舱外桅杆、缆绳桩、船橹,舱内椅凳、案几等各个精致玲珑。”纪念馆相关负责人对韩鸣华的船模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3
用匠心承载红船文化
2009年“红船船模”一举拿下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18年,韩鸣华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鸣华红船”也成为嘉兴的一个文化品牌。
如今,67岁的韩鸣华仍在不断加深自己对红船的理解与思考。“最新设计的红船模型,按照特定比例缩小制作后,它的长、宽、高刚好是71厘米、19厘米和21厘米,暗合了‘1921’和‘七一’的历史意涵。”在韩鸣华看来,创新设计,既是自己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更是对“红船精神”的弘扬。
在每一个能到达的地方都有“红船”,这是韩鸣华的目标。20年时间里,韩鸣华手中的一艘艘红船模型“走”到了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也“驶”入了首都博物馆、英国伦敦市政大厅……红船文化随之越走越远,成为更多人了解“红船精神”的生动载体。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红船为元素,衍生打造更多红色文创产品,探索推出体验研学、动漫教学等活动,将红船模型打造成一个更加成熟的文创体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红船精神’、感怀时代巨变。”韩鸣华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