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4月03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印象

  ■五号队员

  那是37年前的清明,我人生第一次扫墓。1984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父亲率领母亲、妹妹和我去给爷爷奶奶扫墓。

  那时,不要说客车,乡下连机动车都少得可怜。我们是步行二十五公里去的,途中,好心的手扶拖拉机手载着我们走了五六公里路。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父亲扛着锄头,母亲提着竹篮,装着祭品。我和妹妹虽然没有任何负重,却感到脚上的雨靴越来越沉,前方的路就像一直要通到天边一样。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我当时的心情非常贴切。父母不停地给我们讲故事——行百里者半九十、望梅止渴等故事,就是那个时候听到的——我和妹妹终于走完了这条漫漫长路。

  父亲也是第一次为他的生父母扫墓,那一年父亲36岁。父亲在童年时期就成了孤儿,他的生父母被当作地主批斗致死。据父亲回忆,家里其实只有几亩薄田,只因爷爷曾上过几年私塾,又在镇上做过几年生意,家境比同村大多数人殷实,这才被划成了地主。父母双亡后,父亲被他的养父母抚养成人。他的养父是一名战斗英雄,退伍后在镇上做了一名搬运工,直到退休。父亲一直牢记养父母的再生之恩,侍奉他们到百年之后,才首次为生父母扫墓,认祖归宗。

  在村里老人的带领下,好不容易才找到爷爷奶奶的墓。扫墓的分工非常明确:父亲负责除草、培土,母亲负责祭祀,我和妹妹只参加最后的祭拜。扫完墓后,我和妹妹早已忘记了劳累,用野草的茎做成吸管,去喝那甜到心坎里的油茶花蜜;冒着被棘刺扎伤,也要摘下那美味的野草莓尝一尝;最为神奇的是那满山茶瓜——不知是不是大自然对孝子的回馈,在清明前后,油茶树许多的叶片竟发育成可以食用的“水果”!

  之后,除了大学四年,我每一年都陪着父母,为我的四位爷爷奶奶扫墓。扫墓的程序和分工也大致不变,即使我已经成年,父亲还是将培土的体力活揽在手里。他额头上滴落的滴滴汗珠,就像是心头滴落的滴滴泪水。每一锄挖下去,修缮的不仅仅是被雨水冲刷、被野草长满的墓堆,还有那无法磨灭的生养之恩!我只是在他休息时才代劳一下,很少做体力活的我,直到第二天全身肌肉酸痛和手上磨破的血泡,才让我深深体会到父亲挥锄寄托哀思时的那种坚毅——父亲中年后,也很少从事体力活,而他却总是在默默地坚持!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古人要设立清明节这一习俗?难道仅仅是为了给先人奉上香火?

  2015年,父亲被确诊为肺癌,从这一年开始,扫墓的体力活由我负责。2016年,父亲永远离我们而去。从此,我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每年清明节不但要去看他,还要代他去看望他的四位父母。这一天,累得躺下去就爬不起来。但是,我从未想过、也绝无可能退缩,因为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已经把一种能量悄悄地植入我的血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它是亲情的回忆,是孝道的传承。站在墓碑前,眼前出现的是父亲在世时的音容笑貌,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的伤痛。

  它又是一种攻坚克难、坚忍不拔的榜样。平时,每当遇到困难,眼前浮现的总是父亲每年扫墓时亲力亲为、汗如雨下的影像,顿时感到力量百倍,咬牙坚持下去。

  它多少又有一点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劳动之本的意思。古人尚文,推崇耕读不息。设立清明扫墓的习俗,可能就是要提醒后人,一年哪怕仅仅只有一天拿起锄头,也不要忘本。再怎么儒雅,不要忘记田间劳作;走得再远,不要忘记根在土地!

  当今,现代化建设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交通的便捷省去了旅途的劳顿,公墓服务的提升又省去了后人参与农作的劳累,扫墓已经逐渐成为开车到此一游的活动。甚至,有的地方现代化程度更高,正在大力推行“网上祭奠”——文明祭祀。不得不惊叹,我的子女,包括我自己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城里人”!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清楚要到哪里去。

  将来,很多事情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完成,身体锻炼只在球馆中进行,言传身教通过视频便能实现。所以,我经常在想,也有一点害怕如果终有一天,传统节日将只剩下节日,不再有传统!而先人长眠之处犹在,我去之后,谁来祭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编者按:
瞻仰衡阳抗日纪念碑 感怀
我的爷爷在远方(小小说)
走过母亲走过的那条路
清明印象
清明扫墓感怀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清明印象 2021-04-03 2 2021年04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