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亚华
本报讯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害虫抗性上升以及虫源田复杂、单双季稻混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二化螟呈现发生量大、危害重、防治难度加剧的现象。连日来,我市扎实推进春耕深水灭蛹措施与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降低全年二化螟大发生风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据了解,我市去冬今春气温偏高,二化螟冬后基数大,据植保部门近期调查,板田亩平活虫10800条,具备大发生的基础。为灭杀二化螟虫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灌深水淹没禾蔸,并在4月20日前全部翻耕完毕,可最大限度杀死稻桩中上年残留的二化螟;在二化螟羽化期间,通过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二化螟雌蛾性信息素,以引诱雄蛾,并用诱捕器杀灭,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产卵,从而影响其生殖,抑制其种群增长,降低种群数量,控制危害,从而达到防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