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 彦
本报讯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欧立平在衡阳市实验中学主持开展“初中生幸福感的培育”课题研究,课题组走进社区、农村、家庭,深入调查、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该课题负责人欧立平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探寻开启学生幸福大门的钥匙,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为教育的不懈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探究的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我市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学生课堂,孩子们在模仿与创作中,感受文化、传承文化;科技社、文学社、英语社、广播站等校园社团以及校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锤炼个性、发挥特长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研学旅行、到敬老院送爱心、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打开了视界,崇尚向上向善;幸福课堂是五六人一组的“研讨”,学生们成为主角,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独立总结……缤纷斑斓、鲜活灵动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了展现各种智能的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发现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幸福,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通过几年的探究,该课题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信心和精气神极大提升,幸福感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