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蒸年酒

  ■刘小玲

  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母亲都会蒸一缸“湖子酒”过年。从小看着母亲蒸“湖子酒”,对于这个工艺我还算是比较熟悉的。简单地来说,它是一种将糯米蒸熟拌入糄药,和匀放入酒缸,控温发酵而成的一种米酒。

  蒸酒是个大工程。母亲常常在年底就会提前碾好一两担糯米,用来蒸酒的糯米要比平时煮饭吃的糯米碾得粗糙一点,然后用米筛筛好置放一旁。农民都是看天气安排农活,等到阴雨天气时,头一天晚上,母亲就和父亲商量说,干不了外面的活,明天就在家蒸过年酒吧。两个人抬出荷叶缸子,父亲将糯米倒入其中,并挑来井水浸泡。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那一套大圆木甑,还有竹皮箩盖、谷箩筐等取下来浸湿,洗刷干净,将一切准备就绪。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和父亲便在厨房里忙活开来。母亲开启了一年只有这个时候才用得到的柴火灶,在洗净的大锅里扣上木甑,在甑底架上竹甑皮,铺上一块白纱布,然后倒入已浸泡透彻的糯米,盖上木盖后往锅边倒入没过甑边的水。父亲则从柴房里抱来一把硬柴,将灶膛烧得红旺红旺的。

  不一会儿,木甑上就升腾起一股白色的热气,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开始闻到了糯饭的清香。估计差不多的时候,母亲揭开木盖用筷子插一下,看底层的糯米蒸“过心”了没有,然后像个指挥官一样大声地招呼父亲,快点抽出柴来,把火变小一点。像这样大把大把地烧硬柴,“火石”(木炭)会比较多,等糯饭快蒸熟的时候,母亲就会喊我们兄妹俩找几个红薯,或几个鸡蛋用纸包着打湿,埋在“火石”里煨着吃。

  起甑后,父亲便将糯饭倒入谷箩筐里,同母亲抬至村头井边,两个人对站井口两旁,将谷箩缓慢地沉入井水中,然后用木棍将成团的糯饭捣散开来,以便井水洗透。沉入,提起,如此反复几次,叫做洗酒。母亲说,经过井水洗过之后的糯饭,出酒要清亮一些,酒量也要多一些。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拌酒了。糄药需要采撷上十种野草,在方圆十里八里,常常就是一两户人家会做,听说是祖传秘制的,因而母亲每年也只能从乡亲们那儿买。她按照糯米的重量,计算糄药用量并研碎洒入其中,一层糯饭一层糄药,两手交叉拌匀。全部和完之后,再将表面拍打整齐,用手从中间挖出一个出酒的洞槽,盖上几层薄膜密封缸口,最后将酒缸搬移到墙角,用稻草裹好保温,整个蒸酿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几十年来,母亲年年都要蒸酒,什么时候起甑,什么时候下糄药,什么时候移缸,什么时候出酒等,这些都非常具有经验了。气温高时,只要待二十四个小时。气温低时,则需待满四十八个小时,母亲才开始揭缸看酒。母亲像为小孩子们脱衣服一样,一层一层地拔开那厚厚的稻草,轻轻地脱下包裹着酒缸口的薄膜。当打开最后那一层,一股浓郁的酒香便溢散开来,只见之前酒缸中间那空空的泉眼荡漾着一股淡黄色的液体,稠而不蚀,亮莹透彻,宛如琼浆玉液一般。周边的糯饭也已变成酒糟,用手稍稍一拔,就在缸中轻飘了起来。母亲高兴地手舞足蹈,“出酒了,出酒了”。 母亲把竹酒提伸进泉眼,舀上一勺,放入嘴巴一抿,笑容立即挂满了眉梢,很是得意地给自己表扬了一下,“有咯甜,来势不错”。

  别看“湖子酒”的浓度不高,但用它来腌制肉鱼,去除腥味,比现在的料酒效果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像我们常宁过年的一道主菜“膀肉”,一般都会先用“湖子酒”腌制一会儿。通过腌制过的“膀肉”油炸出来,表皮金黄金黄的,肉皮皱皱的,油而不腻,吃起来可香甜可口了。

  今年春节,母亲的桌子上照旧少不了这样一瓶琼浆玉液, 芳香四溢,味正甘顺,把客人们喝得脸儿红红的,笑容甜甜的,一个个就像盛开的花儿一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蒸年酒
把简单的故事 说出幸福感
幸福启航
关于鲢鱼的记忆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蒸年酒 2021-03-05 2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