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诗斌 图/夏 夏
黑褐色的飞檐上,蹲着一只大鸟,衬以青砖、老墙、灰瓦,再加上瓦当上斑驳的青苔,不正是一幅水墨画么?这幅画可以无限地复制、衍生,把一切古朴的诗意纳入其中,包括雕花窗、天井、藻井、木楼梯、阁楼、箭眼、陶罐、青蒿、梅雨、月光、戏台、祠堂、祭祀、马匹、舟船、文房四宝、藏书楼、爱情、朝代……这些名词,如耒水中的波纹,层层叠叠地追溯你记忆深处的词根,而这些如梦似幻的词语一直蛰伏记忆里,像古老的梦。只因在某个日子,你突然抵达衡南县相市乡大有坪古民居,心中所构建的古典美学,会让你瞬间泪流满面。
翻开《湘琳堂贤桂房罗氏十二修宗谱》,会看到一个个勇武罗氏族裔从族谱里走来,复活一个家族最真实的血缘谱系与传奇。“军家罗氏开基太公罗添祥,大明洪武初奉旨招募英雄,爰整师旅,汗马从王,功名钟鼎,升平之日,官封衡州卫,奉诏立营镇守衡州,定居清泉(今衡南)。洪武三年,皇帝下旨全国人口普查,定为军户户帖,其后裔被称为军家罗氏。罗添祥生四子,明永乐末年分居,长子世隆回迁遥田,仲子世文居陆堡(今相市乡大有村)……”罗添祥乃东晋名士、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罗含(公元292年—公元372年)的后裔。
军家罗氏族人,开始在耒水河畔陆堡码头安寨扎营,修建大有坪民居。最先建的是祖堂,祖堂立在村落的正中心,两旁是挤挤挨挨的厅堂或住房。他们以青砖、灰瓦、石墩、廊柱、藻井、天井、门当、瓦当、雕花窗、马头墙,来构筑一个家族的图腾与信仰。一座村落就这样慢慢生长起来,那一弯塑有兽爪的飞翘的檐角,一堵粗悍的石墙,一扇雕镂着梅兰竹菊、瑞兽、二龙戏珠的隔断,一顶龙凤呈祥的藻井,这一切的梦想,都被乡音与祖训统一为某种制式。他们在庭院里植荷养鱼,坐在阁楼里诵读四书五经,聆听雨水从天井上方哗啦啦地落下来,那些寂静的时光,变得润泽、明亮、恬淡,延续了数百年。
大有坪古民居,不正是一个拥抱传统的理想主义者构建的桃源之梦吗?他们渴望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在金戈铁马的征战之余,寻找诗意人生的奥秘。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咸丰、宣统年间,他们陆续修建梦中的家园。
唐代诗人罗隐在《夏州胡常侍》诗中写道:“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这句诗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化为罗氏族人默认的家训,从罗含到罗隐再到罗添祥,不管从文还是习武,为官或为民,都要献身国家,把“国计”摆在第一要务,清廉为官,务实为民,不要去为子孙谋取家财,要把仁德和清廉作为美德,留给后世子孙,才能保持家族兴旺发达、子孙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