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丹
穿越时间的河流,2021年如约而至。当阳光再次照耀大地,我们开启了新的征程。回首2020年,我们步履铿锵、踏石留痕,抵达一个又一个站点,收获不断。
简单梳理,这也是一份亮眼成绩单,足以让所有衡阳人引以为傲。
当前,衡阳正加快实施“一体两冀”发展战略,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是其中重要内容,还通过了《中共衡阳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
市委书记邓群策曾强调,要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把建设现代产业强市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推进,不断提升衡阳的硬实力,开创衡阳发展新局面、铸造新辉煌。
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曾指出,打造“大美衡阳”“大城衡阳”是衡阳人民长久以来的衡阳梦,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是发展的历史选择和重要路径。
全市上下对产业强市多年推动后,衡阳市建衡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衡实业”)成为代表性成果之一。
2020年11月16日在长沙召开的湖南省质量大会上,建衡实业等7个单位及1名个人荣获第六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
湖南省省长质量奖于2010年设立,是湖南省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荣誉奖,设“组织”和“个人”两类奖项,每3年评定一次,每届省长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不超过8个。这项荣誉含金量十足。
17年前,建衡实业是一个年产值不足500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国营企业。通过衡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和自身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发展成为现在年产值近5亿元的国内铝铁盐行业的领导者和龙头企业。
正因为衡阳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衡变公司、建衡实业相继获得了省长质量奖,衡阳企业还获得过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一次。另外,衡阳还获得了两项重要荣誉:被评为2019年度湖南省推进质量强省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市;在2019年度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位列A级,全省排名第二,实现晋级升位。
2020年11月2日,一项世界纪录在衡阳诞生,引发全国乃至世界关注。
当天,从第三代杂交水稻衡南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仪式现场传出实收结果为911.7公斤的测产结果。2020年7月,该基地对双季稻中早稻进行的测产验收,测得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加上此次三丘晚稻测产平均达911.7公斤,这表明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叁优一号”平均亩产突破了3000斤,达到了1530.76公斤,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新纪录!
据此前《科技日报》报道,第三代杂交水稻今年在全国有20多个示范种植点。基地落户县(市)区分布在全省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衡南县成为全省10多个基地落户县(市)区之一。而清竹村能代表衡南县的气候条件,有相对独立的小气候;水源有保证,旱涝保收,有相对独立的排灌系统,且稻田梯形分布,东高西低,排灌方便;是粘质土,且土壤厚度足够,保肥保水性能较好,所以脱颖而出。
时间再往前,哪怕受到疫情影响,也阻挡不了衡阳新成就影响全国。
早在2020年5月,正值全国两会期间,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项目传出“蓝色”捷报:海管铺设成功实现1532米深水作业,创造了我国海管铺设新纪录。其中,正是华菱衡钢为陵水17-2项目生产供应了1万多吨海底管线管,推动我国海底管线铺设能力正式迈入“1500米+”的“超深水”时代。
衡阳新成就的产生,既是偶然性的,更是持之以恒谋篇布局后的必然结果。
2020年1月8日,《人民日报》经济版以《衡阳:雁来有留意》为题,大篇幅报道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报道指出,曾经,“衡阳雁去无留意”。如今,“群雁”归来让雁城加速换道超车。
近年来,我市发挥独特区位优势,高效利用本土资源,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体制机制变革,拓展城市发展格局,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