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华
近日收听《中国之声》,听到“网络AI”这个名词,方知传统看相算命占卜术,经过互联网的包装,竟然变得“高端”起来。这些不时出现在社交网络上的相面应用,号称只要用户提供正面自拍照片,或者录制一段短视频,就能够分析面相并进行“科学解读”。连“一面之交”都省了,也无需坐在街边屋角,无需交叉重复地装腔作势;而且收入可观,有的平台每月收入上百万元。更有不法分子无端泄露消费者隐私。
因为升学失利、职场不顺,或者婚恋纷争,或者对自我认知不清晰、不确定等,一些人便借助外界力量,找到与自我预期相一致的经验证据,并依此建构新的自我。这类现象由来已久,如今通过网络AI也算“与时俱进”了!然而,通过迷信寄托自己受折磨的心灵,通过网络来改变自己的不幸,这可能吗?
“说我面带桃花,这真的有点不好意思哈。对以往人生经历的解读,有的很准,有的一般般;不过对于未来运势的分析,确实让人很兴奋。”这位被相面者的感悟很有代表性。
去看相算命的人,他们总希望所占卜的人和事有一个好的结果,即使明知不可为,仍希望绝处逢生,喜欢听好话。算命先生则投其所好,首先察言观色、抛砖引玉,再根据年代不同、男女有别,做出基本答案。当然,他们不会忘记赞美、恭维、安慰被相者!以传统相术为例,在具体操作中,有约定俗成的“敲、打、审、干、隆、卖”六字诀。敲,就是旁敲侧击,迂回曲折达其目的;打,就是突然发问,使被相者措手不及,仓促间吐露真情;审,察言观色,辨别真伪,由已知推及未知;干,就是刺激、恐吓,打击要害处;隆,就是赞美、恭维、安慰被相者;卖,指在掌握了对方材料之后,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让对方惊异和折服。
为了“精准”,他们一般使用词语模棱两可,让人不辨真伪,随便从哪个方面都可理解。
有一中年人知道算命先生常使用模糊语言等手法,所以在听完先生胡诌他前半生如何坎坷、如何努力、如何遇贵人相助,后半生哪年有劫、哪年走运的抽象说法后,直接问“父母谁寿长”这个具体问题。因为他父母已先后去世,他认为据此可以考量先生算命的可信度。这个题目看似很难,其实也不过雕虫小技。只见先生在故弄玄虚地掐指细算其五行八卦后,面有难色地说:“这是个敏感话题,既然您问起这件事,我只说一遍,您可得听清啦,那就是‘父在母先死’。”他一听,大吃一惊,真的是“父,在母先死”耶!
神 吗?这真应了那句俗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好比耍魔术,看似眼花缭乱,不可思议,一揭谜底就恍然大悟。这“父在母先死”包括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即“父在,母先死”(母先)、“父,在母先死”(父先)。
你是否会在好奇心驱使下,也去试一试所谓的“AI相面”?对看相算命术,姑妄听之,千万不可当真!正所谓:刷脸诚可贵,安全价更高;命运靠自己,程序改不了。面对日益增长的网上“心病”问诊需求,有关部门可否考虑弥补线上服务空白,鼓励正规医院开展网络医疗服务呢?做大做强良币,也许劣币就会自动失去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