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一千零一种离别与相逢之~~~
~~~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渔鼓

  ■彭建华

  曾听奶奶讲,小时候的我还在娘怀里抱着吃奶,就风里来雨里去,到周围村子里去看渔鼓戏,没少挨奶奶的骂。只可惜的是,我这个人音乐细胞太弱,如此耳濡目染,居然至今哼不出半句渔鼓调子来。 

  在我的记忆里,凡有红白喜事,家乡是必唱渔鼓的。到得半下午的时候,这边还在搭戏台子,那边就传得风一样了:

  喂!今晚某某院子打渔鼓了,去不去看啊?

  那还要讲,当然去啦。你晓得是哪个来唱吗?

  听说是董俫仉呢。他可难得请到哟。

  好!我现在就回去煮饭,吃了打队去好。

  这里所说的“董俫仉”,就是邹祖西,人们喊得多了,也就成了他的艺名。那时候,三岁的细伢子都晓得“董俫仉”是打渔鼓的,而且是全县最为厉害的角色。听说“董俫仉”要来打渔鼓,院子里一下就热闹了,就会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崽:某俫仉喂,你赶快去你丈老子家走一趟,喊俩老人家来看渔鼓。接着一路铃声响起,村里大道上会飞出好几辆单车,都是奉了父母之命去请七大姑八大姨来看渔鼓的。

  乡村的日子,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单就打渔鼓来说,倒似乎成了所有人的节日。

  早先的时候,唱渔鼓就两个人。一人抱几节竹子做的渔鼓筒,在台上素面朝天扮生旦净末丑,还要出将入相。一段唱词,一段独白,再加“嘭嘭嘭”击打渔鼓的“过门”,就搞得有声有色;一人则坐在后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拉着二胡伴奏,偶尔也会接一声腔:来啦——或者喊一声:威——武——

  那时的渔鼓,多唱什么薛刚反唐、七侠五义、粉妆楼之类的古戏。戏里有清官污吏、侠客豪杰,还有那鬼怪狐狸,往往让大伙儿听得一会热血沸腾,一会气愤满腔,一会愁肠百结,一会惊恐不已。特别是唱到公子落难,小姐或丫环相救的时候,演唱者总是如泣如诉、悲戚交加。一些老头老太更是如痴似醉,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早年间,县内有一摄影家拍了一张台下看渔鼓者的照片,十足传神。瞧他们微仰头颅,睁眼如灯,张嘴不合,每张脸上都写满了或悲或喜的神色,真可谓是人生百态,惟妙惟肖……这张照片,只要一看,便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其实,一个院坪看渔鼓的几百人,除了那些啥子都不懂的细伢子,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替古人担忧落泪?

  乡民们生性纯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里经受过戏中人物的那份悲欢离合?这些我都能理解。但不明白的是,好些渔鼓戏这回唱了,下回再唱,他们照样不厌其烦,还是到处追着去看。就说我那位堂兄吧,没有进过学堂门,平时一副荒货担子挑着满院子跑,却无论是早上出去还是黄昏回来,他都是边走边唱。所有的渔鼓唱词,居然一字不差,而且有板有眼。有人笑他:哥啊,你都可以上台打渔鼓了。他连忙说:哪里哪里?我就是瞎哼,哪有渔鼓师傅唱得入戏。

  是的,这渔鼓不论唱还是听,都是需要“入戏”的,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使然。有些戏目看过好多遍,第一次看的自然只是热闹;第二次还看那就是门道了,于热闹之外似乎看懂了故事的一些曲里拐弯,就更加着迷;以后再看,就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戏里人物,与他们同喜亦同悲,甚至连人物的一颦一笑,那些“渔鼓迷”们都能心领神会,不会错过丝毫。如此看下去,自然是越看越有味道了。

  由此可见,渔鼓已融入了家乡的人文血脉,滋润着父老的精神世界。全国曲艺之乡,真是名不虚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岁月静好表
看渔鼓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看渔鼓 2020-12-08 2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