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一条微博上了热搜榜:#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
网友@刘若晴 转发@蚂蚁有两个胃 的一张图片并配文字:
飞机上航拍的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一张图解释了为什么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分界线,1月份0℃等温线,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分界线,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南)与半湿润区(北)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分界线,旱地农业(北)与水田农业(南)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分界线,农作物一年三熟、一年两熟(南)与两年三熟、一年一熟(北)分界线。
此条微博一出,网友纷纷炸锅,这条微博获得了超4万次转发,点赞40多万,网友们发出各种灵魂拷问:“秦岭这么牛!”“古有猛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有秦岭一己之力挡住冷空气”“到底哪边是北边啊?”还有网友表示:“这是最好的地理教材!”一些网友还晒出了自己在飞机上拍的照片。
随后@中国天气 发长文进行科普《秦岭,真的能用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
我们先来说说秦岭。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气势磅礴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这条巍峨的山脉就是秦岭。它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种各样的功能,据中国气象局曾经发布的一篇公众号介绍,由于它的存在,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小到喜欢吃甜粽还是咸粽,大到南方的柔和与北方的豪放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岭对水汽有阻滞作用,秦岭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北坡相对寒冷干燥,南坡则温暖湿润,南坡自下而上拥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亚寒带5种气候类型;北坡自下而上拥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4种气候类型,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
那么,秦岭是怎么挡住南下冷空气的?首先,秦岭的海拔高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同时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移动到这时候也消耗了“元气”,到了秦岭,冷空气要爬坡会再消耗一些,所以实力不够强的冷空气“走”到这就没“后劲”了,就算有“耐力”比较强的冷空气,奋力翻过山之后实力也明显削弱了,因此就造成了秦岭“挡”住了冷空气的现象。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可以被秦岭“挡住”,遇到强冷空气来袭,还是可以“破关”过去,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的。不过一般来说,如果山脉阻挡了干冷空气,并不会出现如照片一样“泾渭分明”的现象;反而,当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则会在一侧出现暖气流抬升形成云,而另一侧气流下沉,出现晴空。另外,关于这张图,有云的一侧其实是南方哦!
■相关链接:
狭义上的秦岭
狭义上的秦岭位于北纬32°—34°之间,介于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江谷地之间,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400—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
广义上的秦岭
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其范围包括岷山以北,陇南和陕南蜿蜒于洮河与渭河以南、汉江与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以北的地区,东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阳一带山脉断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东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为丘陵,走向为东北-西南。广义的秦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南方型,以北属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北方型。秦岭南北的农业生产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作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