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账号既是陌生人认识彼此的窗口,也是熟人相互加深了解的平台,每一个动态都描绘着用户的网络“自画像”。然而,账号上那些并非本人操控的关注收藏对象,往往涉及商业推销甚至低俗色情,严重损害用户形象。与“人设翻车”遭遇相比,网友财产和生命安全面临的隐患更令人担忧。用户账号的点赞和关注功能可以被他人随心所欲地利用,那么购物及转账交易、发送误导及诈骗信息,也不是不可能。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个账号“灵异事件”,都很可能是一连串麻烦的先兆,应当引起用户的足够警惕。
专家表示,账号被盗用,还可能是流量劫持、代码攻击、木马病毒所致。因此,比让用户加强账号防范更重要的,是尽快揪出躲在屏幕背后的“捣鬼者”。法律是“捉鬼”的依据,技术是“捉鬼”的利器,平台更应该成为“捉鬼”的援军。到底谁在背后捣鬼,找出问题的答案,是维护网络环境、肃清网络风气的关键之举。
——评论员 殷呈悦
2.《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执法机关和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必须严厉打击包括盗取、操纵、贩卖他人信息和网络账号在内的违法行径。同时,还应协调有关单位和平台,积极提升技术防范措施,努力弥补可能存在的漏洞,顺藤摸瓜查处不法商家,从源头斩断伸向公民个人信息的黑手。
网民也当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在密码设置、软件下载等环节多长心眼,警惕某些所谓的“免费馅饼”,更不要贪图小利出让个人账号。提高安全意识,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着眼。如越来越多的网民能做好分内事,则对提升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大有裨益。面对“流量为王”,社会也要更加理性,更要警惕别有用心者利用流量从事不法企图。
——评论员 蒋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