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专访衡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特聘首席专家、名誉主任肖湘生
~~~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速“抓捕”肺结节,他是医学影像“福尔摩斯”
——专访衡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特聘首席专家、名誉主任肖湘生
  编者按

  为了形成湘南地区的肺病诊疗品牌,做到肺病诊疗的精准化、诊疗流程的一体化,促进与国内知名肺部疾病诊疗中心形成紧密合作,衡阳市肺病诊疗中心于2018年12月1日成立并挂靠衡阳市中心医院。

  该院专门请来国内放射医学知名专家肖湘生教授,他对于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非常高,被业界称为“神眼”“福尔摩斯”。2019年3月底,肖湘生教授正式来到该院工作,让我市及湖南省的肺部疾病患者不用费劲出远门,就能享受到我国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深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肖湘生教授携国内胸心外科知名专家赵学维教授、国内呼吸内科知名专家李兵教授,每月最后一周星期四、星期五定期来衡阳市中心医院坐诊。

  ■朱嘉林  通讯员  殷君发

  如果说,肺结节是一名“犯罪嫌疑人”,医院放射影像科的医师们便是兢兢业业的“刑侦警察”,他们通过各种影像设备、后处理技术,准确发现肺结节的隐匿地点,将他们一举抓捕归案。通过分析肺结节的各种影像学征象,找到肺结节的犯罪事实,并作为呈堂证供交给临床医生处理。

  然而,肺结节却如同犯罪分子一样狡猾,我们在检查中常常疑惑,为什么会长肺结节呢?肺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呢?检查出肺结节,是否要马上手术切除?基于广大市民对此产生的疑惑,本报专访中国医学影像学界的“福尔摩斯”——衡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特聘首席专家、名誉主任肖湘生,为你揭秘他凭借“火眼金睛”,如何快速“抓捕”肺结节的。

  1

  肺结节≠恶性肿瘤!只有正确诊断,才能准确治疗

  由于一手烟、二手烟、大气污染等多种原因,导致人类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由于检查技术的进步,CT扫描广泛应用于体检,许多体检者的检查报告中都出现了“肺结节”字眼,不少市民常常“闻风丧胆”,害怕自己是得了肺癌!

  肖湘生表示,其实这些肺结节患者中,只有一部分是恶性结节,即我们通俗说的肺癌。另一部分肺结节患者,是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症状)、良性肿瘤、肿瘤样病变等形成的良性结节。

  遇到良、恶性结节,应该如何处理呢?对此,肖湘生作出总结:“良性结节一般不需要治疗,恶性结节则必须尽早手术治疗。”

  良、恶性结节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导致快速鉴别肺结节的良性、恶性非常重要。据悉,良、恶性结节影像表现十分相似,鉴别诊断非常困难,一旦诊断错误,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良性结节误诊为恶性,就会让本来不需要治疗的患者白挨一刀,给患者身心造成损害;恶性结节误诊为良性,后果更为严重,本来完全可以治好的早期肺癌就会拖成中晚期,患者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肖湘生说道,因此,对待每一位肺结节患者,治疗前必须做出准确的足性诊断。

  2

  大于8mm就是恶性结节?大错特错!

  “可惜的是,目前存在几种错误倾向,导致大量肺结节患者过度治疗。”肖湘生叹惜,第一种流行很广的错误倾向是以大小来划线,将直径大于8mm的肺结节划为恶性,甚至有的将6mm的肺结节也认定为恶性,对于这种患者全部开刀处理,显而易见,这种倾向是错误的。

  他解释道,“癌症是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分裂开始的,开始分裂的细胞可能是个位数,肉眼根本看不见,伤口长到1-2mm,最后长成肿块,怎么可能一开始就大于8mm?反而言之,慢性类性肉芽肿一形成就可能相当大,怎么会一定小于8mm呢?这种错误倾向的恶果就是使得小于8mm的早期肺癌得不到治疗,大量根本不需要治疗的良性结节被强制开刀了。

  另一种错误倾向:管它良性、恶性,开出来不就知道了吗?宁可错杀一个,不要放走一个。对此,肖湘生直言,“这种不诊断就治疗的做法,是对病人极端的不负责任,其严重性不言而喻!”

  “诊断比治疗更重要。”这句话是肖湘生的“口头禅”,对于每位来诊的患者,肖湘生都做到细致的检查和个性化诊断,也因此练就了一双特有的“火眼金睛”,能从纷繁复杂的生命体征中,发现肺癌的蛛丝马迹,挽救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3

  40多年,专注“肺结节”

  早期肺癌本身就很小,这种结节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差别很细微,如何认识这种细微差别并作出鉴别呢?肖湘生说道:“这就像我们能准确区分每个人,是因为长相不一样,每个人的眼睛、鼻子、眉毛、头发、行为举止都不同。同理,肺癌和其他病变都有各自的长相,互相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医生赖以诊断疾病的依据。”

  为什么肖湘生鉴别肺结节的准确性比别人高呢?据了解,为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硕博连读的整整7年间,肖湘生常常一个人躲在实验室默默苦读、勤练。肖湘生回忆道,那段时间,他无数次把外科医生切下的含有肺癌的肺组织,制成标本与术前的X光片进行仔细对照,接着在片子上寻找可疑的征象,然后再到标本的对应部位进行对照,并切下制成病理切片,到显微镜下看是什么病理组织。

  就这样,他在显微镜下研究了近万张术前、术后的X光片,细细地与病理切片反复对照,将所有肺癌在X光片上的征象都熟记于心。现在,只要片子上有一点异样,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并能基本判断出良性、恶性,由此他也获得了国内影像领域第一个博士学位。

  多数影像科或放射科医生常常是从头扫到脚的,即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都会看,肖湘生从头到脚看了15年后发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长期从头到脚什么病都去研究,精力不能集中,对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就难以透彻。

  因此,从1978年开始,肖湘生就集中精力研究肺部疾病。他坦言,40多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确实很枯燥,但慢慢发现时间越长,体会就越深,诊断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每当准确诊断一位患者,意味着救治了一个家庭,就觉得一辈子的努力没有白费。”肖湘生说,“一个人只要认准目标,集中精力沉下心去做,坚持不懈,戒骄戒躁,是一定能达成目标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快速“抓捕”肺结节,他是医学影像“福尔摩斯”
专家简介
衡阳晚报版面八A08快速“抓捕”肺结节,他是医学影像“福尔摩斯” 2020-08-24 2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