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要到一个国家去参加一项活动的前夕,大家聊着聊着就提议他还是要改变一下平时的穿着习惯,因为他一向穿得朴素。到国外去要有所讲究,大家认为应买些知名品牌的服装和鞋子,免得在别人面前低人一等,影响自信心。
朋友笑笑没有反对。
一个月后,朋友出国回来了,一问,他也的确是作了一些改变。毕竟是外事活动,按照惯例,他换下了自己平常爱穿的休闲衣服,买了一套出席活动的西装。说到西装的价格,令我感叹不已,我想,起码也要几千元的开支,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批发市场只花了三百多元。
能出国参加交流活动的朋友,当然不是买不起几千元的西装,而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参加的是文化交流,不是服装展示会。他与别人交流的是文化,自己只需要有文化自信就可以了。
的确,任何时候,自信靠的是内在的强大,而非 “金玉其外”!
只要一个人有内涵,即便穿着布衣布履也会令人敬佩。
2014年4月,一张照片走红网络。
在中国最顶尖的学术殿堂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的老先生穿一身简朴的黑衣,没穿袜子着黑布鞋。在这个学术殿堂,他神态自若地发言。
如果不是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大家把他想象成一个退休的平常老头,一点也不会觉得有误。
然而,他却一点也不平凡——
他就是已经故去的李小文院士,作为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他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曾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因为他的存在,中国在遥感领域多方面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无人撼动。
就是这样一个“国宝级”的科学家,他总是穿着朴素。
在同事们的回忆中,李小文第一次在北师大做讲座时,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也是一双布鞋。当时,门卫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将他挡在了门外。还有一次,前去领院士生活补助的李小文,斜挎着一个破包,站在财务处的柜台前,在学生眼中被误作是“修空调的师傅来讨要工钱”。 即便是在接受学术界殊荣“长江学者”的颁奖典礼上,他也是光脚穿着布鞋。
因常年不穿袜子,仅穿着一双布鞋给学生上课,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布鞋院士”。 2015年12月,他故去后还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一身朴素的穿着,在学术殿堂侃侃而谈,他的自信不是来自于“金玉其外”,而是他在学术领域攻坚克难的非凡成就。
可能有人在想,他也许是因为经济上的考量,朴素是条件所限。
其实,朴素有时与经济无关,它就是一种人生态度。
对于生活,李小文先生信奉的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与李小文先生一样,许多人也有着同样的态度。
湖南卫视《有话好说》栏目2000年邀请新希望集团刘永好董事长做一个节目,主持人突然看到参加嘉宾的鞋子各有特色,于是问刘永好:你买的皮鞋是什么牌子的?花了多少钱?刘永好笑笑: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牌子,我这是从摊摊买下来的,花了100多块钱。
有一次,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当场把鞋脱下,表示其穿的是浙江一家企业生产的皮鞋,物美价廉,结实耐用,价格只有80元。吉利内部人员透露,吉利员工很难见到李书福买500元以上的衣服,让秘书去买西装时,还特别强调要300块钱一套的。
名满天下的已故“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同样衣着朴素,宾馆服务员曾经拿到他要换洗的衣服时,发现这些衣服都是普通的布衣,什么名牌也没有。
公共场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牛根生常常系着那条18块钱的领带,上面有绿色的草原,蒙古包,奶牛,以及蒙牛的LOGO。
这些人买不起几千几万甚至更高价格的贵鞋、华服吗?当然不是,他们谁都有享受锦衣玉食的条件,但他们没有这样。
穿着这样的衣着,他们自信地出席着许许多多盛大的活动。这份自信,在他们看来,一定不是刻意要靠华丽昂贵的衣着,而是自己的实力,这个实力来自于自己的文化积淀、企业影响等。
在传统的概念里,有“人靠衣妆”的观点,即一个人要树立自信就要注重穿着。针对这个观点,要接受的是,一个人面对外界的形象展示,的确要注意得体的衣着。不可否认,恰当的穿着会为你的形象增加好感,提升自信心。如果条件允许,在自己经济能承受范围之内,衣着好一些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自信不一定要靠华丽昂贵的衣着来提升,因为真正的自信来源于自我内在的修炼,只有内涵不断丰富,才有不断提升的自信。
这就是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个人即便是“浓妆艳抹”,如果没有多少内涵,她的言行里也没有自信。一个人即便是素面朝天,如果学富五车,她的言行自然释放出迷人魅力。
如果你以为只要花大钱买昂贵的服饰就可以提高自信,那么当你脱下这些服饰时,自信也会随之消失。因此有人建议,与其这样,不如顺便用小钱买些书来丰富自己。多读书、多实践,丰富自己知识,提升自己实力,这才会有任何时候都拥有的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