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79000余人,6—15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就有900余人,其中重度残疾、多重残疾等无法入学残疾儿童达186人。近年来,耒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工作政策,努力践行“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因残失学”宗旨,建立健全联控联保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受教育模式,把送教上门作为打通服务残疾儿童少年“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做到了教育扶贫路上残疾学生一个不落。
服务残疾学生“一体化”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因残失学,确保他们公平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耒阳市各级党委、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为确保让每一个残疾儿童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耒阳市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同心协力服务残疾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加强控辍保学和送教上门的统筹管理;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全面核准相关数据,为送教上门提供有效依据,同时提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乡镇、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全力支持送教上门工作,积极参与残疾学生人数摸排并积极做好家长思想动员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主动作为,自觉履职,科学实施送教上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社会人士也积极参与到关爱残疾儿童少年工作中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会的“一体化”残疾儿童少年控辍保学机制。
管理残疾学生“精细化”
为确保建档立卡、残疾、低保、孤儿等适龄儿童100%入学,耒阳市教育局实行“局领导包片区、机关干部包学校、学校行政包村组、教职员工包学生”的四包责任机制,依托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动员乡镇、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力量,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地毯式摸排”,精准核实残疾学生信息,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以此为基础,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残疾学生档案室,对全市特殊适龄儿童分类逐人“建档立卡”,做到一生一档,并及时将信息通知到各相关单位及部门,联动各单位、学校、村(社区)、家庭,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接纳、送教上门、康复机构陪读等措施,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同时,安排专人及时收集信息,对建档学生进行动态监测,为精准施教提供参考依据。
实现送教上门“高效化”
每一个送教上门对象都是一个特殊教育个案。特殊儿童残疾程度不一,教育需求各异。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多年的特殊教育经验,设计了残疾儿童评估方案,实行入学评估、期初评估、期中评估、期末评估,根据残疾儿童入学个人评估结果制定残疾儿童送教方案,结合期初、期中、期终三个评估结论,制定或修改教学计划,设计个性化教案,为每个送教学生“量身定制”教案,做到“一生一案”,有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认知、感知、表达、交流及生活能力。耒阳市教育局及时将这些经验做法复制推广给全市有送教上门任务的学校,指导相关学校积极参照这种模式,改进送教上门方案,对残疾儿童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升送教上门教学效果。
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耒阳市教育局搭建了教育扶贫“一站式”管理云平台,并特别针对残疾儿童建立了“送教上门管理模块”,实现网络平台统一管理。在平台上,可对各学校送教上门进度、送教上门课时等随时进行远程监督,确保送教老师如质如量完成送教上门任务。并把送教上门工作纳入学校年终目标管理考评以及教师的绩效考核,对送教上门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倾斜,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也主动收集各学校送教上门老师的教学反馈情况,并对送教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化教学建议。同时,在耒阳市教育局统筹安排下,对30个乡镇(街道)有送教上门任务的学校老师进行集中培训和远程答疑,提高了送教上门老师的特殊教育技能,提升送教上门老师的职业素养,保证了送教上门的质量和成效。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耒阳市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成果喜人。仅2019年,耒阳市共完成送教上门3000余课时,100余名残疾儿童通过特殊教育得到康复,进入校园随班就读;10余人考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20多人通过学习掌握了职业技能,成为业务骨干;丁小明等3人考起残疾人的“清华北大”——长春大学……丁小明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并返校任教,同时担任耒阳市残联聋哑协会理事,并携同妻子共同服务耒阳特殊教育事业。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性的特殊教育工作,为此,耒阳市还将成立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指导中心,着重研究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让残疾儿童享受更多“特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