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归阳人,但我喜欢归阳。这种喜欢由来已久,就像小孩子对零食的喜爱,发自内心。
最早的喜欢应该来自归阳的“划龙船”。 归阳的赛龙船多是每年端午当天,归阳与唐家岭的比赛。在那个没有什么娱乐节目的年代,这就是一个万人空巷的大事。进入农历五月,龙船下水,运动员每天练习,都是鼓声震天。十里八乡的农人听到鼓声就走相告,盼着端午那天的到来。看过赛龙船的人,回来都是笑嘻嘻地赞不绝口;没去看的人,不免心驰神往,引以为一大憾事。
我妈的思想比较保守,一直不许我们姐弟去看热闹,担心我们会跑丢了。隔壁五婶就来劝她:嫂子啊,你就带孩子们去走走吧,到归阳行个人家也好啊。
五婶这样说,是因为我的三姨妈就住在归阳街边。
三姨妈夫妇非常好客,他们家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端午节三姨妈会包粽子。三姨妈做的红豆粽子纤巧修长、棱角分明、捆扎结实,很是秀气。剥开粽叶,里面红白夹杂,色彩斑斓,红的闪亮,白的晶莹,清香扑鼻,感觉就是这世上最好的美食。三姨妈总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就煮好了粽子,过节那天,客人来了,除了现吃,还可以提一大串回家。主人给得愉快,客人吃得开心,这个节过得十分美妙。
我家离归阳有近20里路。那时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对童年的我来说,走得远了,兴趣就提不起来了。我妈是不健谈的人,但这一路她却给我讲了一些地名和传说,让我不觉得旅途艰辛,也令我终生难忘。
第一站休息的地方是木铺。木铺的得名我想是因为那里曾经有一个较大的木材站。永州下来的木材,就从湘江河里漂排而下,在那里集中,等周边建房户来采购。我父亲曾经做过一件很惊人的事:他自带干粮,与两三个亲戚走路去白水镇,买了木材扎成木排漂流下到木铺。然后从木铺一根一根把树扛回3公里多远的家里。这要放到现在,是不敢想象的事。
木铺的下一站是老家庙。那里有个古亭,可供行人歇脚,遮风躲雨。古亭靠近湘江边的过河码头。码头旁的河滩里曾经有很多碎陶片。妈妈告诉我,相传很久以前有神仙两兄妹飞过这里。兄妹二人见当地人以河相隔,来往不便,就想各显神通做点好事。于是妹妹选择建一个陶窑,哥哥选择架桥一座。相约一晚建成,以鸡叫为止,谁先建成谁赢。哥哥坐在河边凉亭里思考桥的建法,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半夜。他偷偷去看妹妹的进度,发现窑坯已成,顿时慌了。眼看要输,就心生一计。他学起了鸡鸣,引得周边万家鸡鸣。妹妹以为时限已到,也就收手停工。两人比赛平局收场。每说到这时,老妈就长叹一声,要是桥、窑都建成,那该多好啊。
再往前走,就是客谈庙。客谈以前属于七碗乡。那时我就问老妈,怎么又叫七碗塘?老妈笑答,这里其实也有一个故事。曾经有一户农家,祖传做糖。家有古磨一副,每天用来磨米做糖。突然遇上大饥荒之年,绝粮数日。家主困顿之际,偶得一梦,梦里老祖传话,说古磨以后日日出米,可度饥荒。次日起来,果然在石磨上得米半升(可熬出七碗糖)。一连多日,日日如此。家里居然稍解困境。家主寻思,磨眼太小,每次出米均以磨眼为限,刚好半升。那么把磨眼凿大些,岂不是每天出米更多?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即动手将磨眼扩大了许多。孰料从第二天开始,石磨再无神迹,一次大米都不曾出来了。老妈叹息说:要是主人不那么贪,说不定现在还有米呢。
一路悠悠然行来,到得归阳已是日上三竿。见过三姨妈,龙船还是要去看的。穿过满大街的人海,遥闻大鼓咚咚。湘江边上,古槐树下人头攒动。要想挤到河边,哪里容易。正挤着,有人赞叹着往回走:真不错!今年终于划赢了祁阳!
老妈笑言,不挤了,龙船也划了,去三姨妈家恰晌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