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的白沙黄牛、南江黄羊、高山藏香猪;农家自产的红薯酒、红薯淀粉、土豆片、碰柑、紫玉淮山……这些农产品哪里有买?由衡阳日报社主办,衡阳日报社驻杜西村扶贫工作队、衡阳市鲜源居农庄承办的“杜西村农家年货进城展销会”,这些农产品全都有。
“你们搞展销会,怎么不多搞点牛和羊来卖咯!”“还没分完,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买呀?”1月13日10点半,记者一行驱车到达衡阳市鲜源居农庄,农庄前坪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采购的市民,生意火爆。
新奇
农民进城开年货展销会
杜西村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良,十分适合种植蔬菜瓜果和养殖家畜。但该村地处衡阳市最南端,交通十分不便。
2019年年底,在衡阳日报社社长肖立建的指导下,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闽与村支“两委”干部商议通过“农家年货进城”活动,将杜西村的农产品拉到衡阳市区拓宽销路,卖个好价钱。
此前,衡阳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曾想尽办法克服路远地偏困难,通过“黄花梨采摘节”,成功将顾客请进杜西村,而且已连续举办两届。
“展销会”正式举办前一周,扶贫工作队就统计好了杜西村养殖基地年前即将出栏的牛、羊数量,又联系收集了贫困户家中家畜数量及预期售价等信息。
“为了丰富展销会农产品的种类,这次我们还邀请了邻村和谐村一起参加。”张闽介绍,和谐村的高山藏香猪及紫玉淮山是极具特色的消费扶贫产品,也更能满足市民采购年货的需求。
扶贫工作队队员卢凯介绍:“这些产品都是村民自家产的,我们统购统销,帮助农户将自家东西卖出去。”
火爆
800斤牛肉不够卖了
“过去都是我们进城买东西、办年货,没想到今天城里人来找我们办年货了。”展销会上,杜西村村民雷云亮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往年宰一头牛别说有人排队买,能在三天卖完就很庆幸了。现在通过扶贫工作队和村里组织的展销会,完全不用担心牛肉卖不出,只担心不够卖。
“不好意思啊,你先别打电话了,我这的牛肉不够卖了。”当天11点,现场一位女士正通过视频向朋友推介杜西村的牛肉,张闽不得不上前打断,邀请其先去看看展销会上的其他农产品。
张闽解释,为了保证牛、羊肉的肉质新鲜,展销会的牛、羊肉均以订购为主。当天的牛羊肉先满足提前订购的顾客,再散卖。
“年年都买年货,今年尤其不同,可以为扶贫贡献一份力量。”王先生一家特意从雁峰区自驾过来买产品。他表示,农家年货进城创意好,把年货消费与爱心扶贫相结合,让市民与贫困户都过一个好年。
据初步统计,“杜西村农家年货进城展销会”两天卖出2头高山藏香猪,近30头羊,约800斤牛肉。
记者了解到,1月18日,农历小年当天,扶贫工作队还将在鲜源居农庄组织一次展销会。同时,衡阳市鲜源居农庄将与杜西村长期合作,成为杜西村农产品集散点。如需订购,可拨打电话:13787731137(小李)
创新
客人引进来,产品走出去
2015年,衡阳日报社与白沙镇西绵村(现已并入杜西村)结成扶贫帮建对象。2018年6月1日,衡阳日报社党委多轮考察比较后,两名符合条件的扶贫工作队员正式进驻杜西村。扶贫工作队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媒体打造乡村旅游引人流的办法,盘活白沙古镇、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探寻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的路子,让农户产品有销路,增收得实惠。
2018年7月18日,通过衡阳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广,杜西村首届黄花梨采摘节活动开幕。当天,衡阳、常宁的170余名自驾游爱好者慕名前往,兴致盎然地参加了乡村联欢晚会、大坝露营和黄花梨采摘等。活动的直接效果是,售出3300公斤的黄花梨。趁着活动人气旺,村民们还卖出了170坛无渣生姜、230公斤常宁黄花菜,共增收23200元,村集体经济首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0元。
2019年杜西村第二届黄花梨采摘节,全村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10.5万元,村集体旅游收入达23751元。现在村民们还有了自己的电商小店。
2019年8月27日,驻村扶贫工作队筹资12万元建成“杜西村养殖产业基地”,引进第一批从网上募集爱心款购买的100余头良种南江黄羊。作为杜西村的第一个村集体经济产业扶贫项目,基地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当股东。张闽初步估算了一下,这个项目今年至少能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4万元,贫困户半年分红可达200元/人。
此外,杜西村650米主水渠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已经疏通、修浚完毕,灌区内30亩水田、10余亩果林、5口鱼塘全部恢复生产。杜西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也已竣工,29名流动党员一一回村“报到”,村支“两委”干部得以配齐备强,基层党组织的“五化建设”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