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货记忆
  唐锦荣

  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买年货是过年的重要内容。经历过票证年代的人们不会忘记,年货得提前买,年三十才行动,为之晚矣。每到年边,举目望去,满街提着年货的百姓,成了那个年代独特的“风景”。那是那年那月发生在城里的故事。现在好了,超市里年货琳琅满目,再看不到提前排队买年货的场景了。斯时,在脑海里搜索记忆,与年货有关的往事涌上我心头。

  1976年9月,我和四弟结伴从刘三姐故里广西宜州到湖南老家,在衡南县洲市公社幸福大队顺利生产队当知青。这年,我18岁、四弟16岁。转眼到了这年年边,从小生活在爸妈身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懵里懵懂成了1700多万知青的一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头一回自己过年,不知怎样过的。老家那时还没通电,躺在黑古隆冬的祖屋用稻草垫的床铺,我鼻子酸溜溜的、眼睛潮潮的。

  娘亲舅大,还好舅舅家同在洲市公社,同心大队距幸福大队,只有七八里蜿蜒的石板路。大年三十前一天,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手里拎着东西踏雪而来的舅舅乐呵呵地说:“外甥,明天过年了,舅舅给你们送年货来了。”注目一看,年货是炒得黄黄的红薯片。斯时斯刻,边嚼着红薯片,我们边接受舅舅的邀请:到舅舅家过年。走在被雪掩盖的石板路上,朝着舅舅家走去,我俩心里暖暖的。

  在舅舅家过完年,善良的舅娘,除了红薯片,还送给我们炒豆,说:“乡里不像城里,过年只有这样的年货,不晓得外甥喜不喜欢?”这样的年货,放在今天,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家中小孩谈不上喜欢。时光回到四十四年前,在我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样的年货,给我俩的安慰和鼓励,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经历是财富,当知青有种种不容易,锻炼人的意志、学会生存之道,是不争的事实。1978年,当了两年知青,我俩不但学会些农活,还学会做红薯片。红薯片好吃,做亦不难,首先把红薯洗干净,一锅煮熟,放木桶或木盆捣烂,刮在稻草上或门板上晒干即成,有芝蔴在上面撒上些许,当然更好。除学会做红薯片,出工之余,捉泥鳅、逮黄鳝,成了我俩的“业余爱好”。那时,田里泥鳅、黄鳝不少,收获颇丰时,我俩用谷壳把一时吃不完的泥鰍、黄鳝烘干,以备不时之需。

  1978春节姗姗而来,我俩计划回宜州过年,说起来挺寒酸的:在生产队出一天工,甲等劳力是十个工分,值两角钱,我出一天工是七个工分,四弟出一天工是六个工分,我俩出一天工,加起来就两角多钱。因此,当了两年知青,我俩除了有吃粮食到生产队保管室挑谷碾成米的“好处”,从未得过“工资”,回宜州过年的路费是爸妈寄给我俩的,国家体恤知青,工龄从当知青算起,这是后话。

  有钱没钱照样过年,再穷不能穷过年,这是我俩当知青听到的俚语。入乡随俗,在老家农村锻炼了两年,滚一身泥巴,炼一腔乡情,日子虽然过得捉襟见肘,回宜州过年,同学登门,总得拿点“衡阳土产”招待同学。回家过年,总不能四手空空,总要拿些“年货”晋见爸妈。想法是好的,办法是想出来的,除红暮片、豆子之类,“以备不时之需”烘成“腊鱼”的泥鳅、黄鳝,是不错的“年货”。

  回到宜州,回到爸妈身边,爸妈满脸笑容。他们问及“当知青苦不苦”时,为了不让爸妈操心,“懂事”的我俩报喜不报忧,说,除了没“工资”,其他还算可以。喝着小酒、嚼着我俩带回来的“腊鱼”,爸笑眯眯地说:“没‘工资’没关系,明年回宜州过年,路费仍由我和你妈提供,回家带些这样年货,就很不错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一棵树的心思
年货记忆
父亲的影响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年货记忆 2020-01-03 2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