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几年,玻璃栈道等似乎已成为一些景区的“标配”。透明的玻璃栈道悬挂在山崖边,游客走在上面,仿佛置身于空中,刺激啊!玩刺激是小事,保安全却是大事。如果你知道这些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都是无行业规范、无验收标准、无监管主体的“三无”产品,而且可能是半路出家的“游击队”施工,你会不会真的被“吓破了胆”?
的确,玻璃栈道所用的玻璃钢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新型产品。但正如专家所说,此类项目多建在野外高空,且建设规模动辄超过四五百米长,桥比较轻、窄,像一根绳子荡在大风中,这时玻璃钢跟主体结构的连接就非常关键,毕竟它不如传统的钢板和木板与山体的连接性好。这么性命攸关的玩意,景区有没有制定对建筑材料、设计、施工的标准?有没有规定定期检测与安全管理的标准?有没有规定玻璃栈道的使用年限?日常监管由哪个部门负责? ——评论员 项向荣
2.游乐项目必须确保设施足够安全,让游客“高高兴兴前来玩,平平安安回家去”。如果保证不了安全这一底线,那么惊险、刺激就不单单是揽客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隐患。“玻璃栈道”之类项目整体处于“三无”状态,不断出现大小事故,既说明许多经营者“只见其利,无视其险”,又折射出监管的滞后和空白。有隐患的确应该叫停,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管理不能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玻璃栈道”能不能搞,在哪些地方能搞,该制定什么样的建设标准,谁来对具体项目的审批负责,谁来把关验收建设质量,谁来定期核查运行状况……这一切,需要专业人士科学评估,离不开管理部门切实履职。确立主管部门,既要避免“九龙难治水”,又不能误解“简政放权”。补位而不缺位,对位而不错位,是管理者的职责,也是科学治理的必然要求。各地的玻璃栈道不能“带病运行”,这一行业不能无序发展,补短板,守底线,势在必行。 ——评论员 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