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面十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为何能做到口碑票房“双丰收”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年的你》
为何能做到口碑票房“双丰收”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经历定档、撤档、再定档,10月22日,青春片《少年的你》宣布10月25日公映时,离正式上映不足3天。在这么短的周期下,电影的人气居然“爆棚”——首日票房直逼1.5亿元,占据单日总票房近65%;次日票房冲至2.36亿元,首周末3天票房5.8亿元。截至记者发稿,《少年的你》上映5天,票房已破7亿元。该片目前在豆瓣网上拿下8.4分,超越87%的剧情片,口碑也引发观众后续观影热情。

  少年成长过程

  引发观众共鸣

  10月30日中午,记者在上海一家影院看到,12时50分的《少年的你》上座率约1/3,在工作人员看来“这个时间档这样的上座率非常不错”;16时50分许在另一家电影院,上座率几近50%。热门时段,各电影院的上座率也相应提高。

  这部电影主演之一的易烊千玺人气很高,但不少观众明确否认自己是“粉丝”。市民罗伟告诉记者,他在微博上看到有“大V”晒出易烊千玺的“粉丝”发去希望帮忙宣传的私信,以为又是一部“粉丝起劲”的“偶像电影”,但观影之后发现品质不错。

  “近年来最好的一部青春片。”有观众这样称赞《少年的你》。影片有个场景是模拟考试结束后,全班按分数重新排座位,整个班级的同学将桌椅搬来搬去。而这是不少观众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正是电影中不少细致的“不自觉常识”,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近10年来,电影市场出现了不少青春题材的商业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都曾取得票房佳绩,但在不少观众看来,《少年的你》更加贴近曾经的校园生活。市民王维玮说:“电影里女同学那种质地不好、发硬易皱的蓝色裙子,再套一件同色超大运动外套,跟我上高中时的校服几乎完全一样。”

  而最能引发观众共情的,则是少年成长过程的遭遇。尽管这部电影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极端案例,但在一些观众看来“极端的情况都是无数细微的过程累积的”,他们仍能从中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相形之下,过去不少电影所谓“残酷青春”的“失恋、打架、堕胎”三要素,其实离很多人的校园生活遥远。例如备受争议和批评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被一些观众认为“把狗血与金粉撒进校园的壳子里”。演员李诚儒在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曾批评:“校园恋爱不是不能用作文艺宣传题材,而是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当银幕上的“残酷青春”脱离了现实生活,青春片只能沦为隔靴搔痒的银幕“奇观”——被观看,而非共鸣。

  挖掘社会的复杂面,票房口碑双赢

  真正让这部电影价值升华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校园霸凌”正越来越受社会重视。这部电影不仅直面这一题材本身,还试图探索问题背后的成因。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问题和遭遇,如能尽早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悲剧本可以避免。此前,导演自称“中国首部认真讨论校园霸凌的影片”的《悲伤逆流成河》,仅在豆瓣获5.9分。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文艺作品应反映部分现实及艺术中的现实。通过校园个别事件深层次挖掘其原因,让社会议题与青春片的情感撞击引发多维度讨论,而非让“霸凌”仅成为推动情节的廉价“梗”——这是《少年的你》带来的“惊喜”。

  有观众将影片与去年的大热国产片《我不是药神》类比,当现实题材越来越为创作者所重视、并以真诚的表达方式挖掘社会的复杂面,这样的电影或许还难以成为一剂“药方”,但至少推动了一种关注。

  近年来国产电影如《嘉年华》《狗十三》《过春天》等,都曾就少年成长中的家庭与社会问题进行艺术探讨,也获得良好口碑,但限于“艺术片”的标签,影响力与票房都止步于一定范围。《少年的你》延续了艺术青春片的社会议题探讨路径,同时用商业类型片的操作手法,辅以有票房号召力且适合影片呈现的演员,成就了一部“好戏”。

  尽管《少年的你》在不少观众眼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某些情节设计经不起仔细推敲,但其票房与口碑双赢,仍值得记取。当优秀国产片不断将进口片挤出内地影史票房前列,市场已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观众需要有力度的中国故事,需要有深度的现实刻画,需要用文艺作品燃烧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少年的你》打破观众对国产青春类型片固有认知之后,无论是社会议题的发酵,还是行业选题的锚定,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你”同行。

  相关链接:“融梗”该成拒看电影的理由吗

  《少年的你》“爆”了。不仅票房“火爆”、口碑“爆表”,还“爆发”口水战。电影依据改编的原著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被部分网友认定为“高级”抄袭——“融梗”。在不应纵容践踏原创的声讨声浪下,“拒看党”与影片的支持者乃至主演的粉丝们激辩:所谓“融梗”是否为抄袭?退一步说,原著抄袭,改编作品是否应为此负责?接演作品的演员是否知情?几个层面的议题纠缠在一起,成为一场混战。

  融梗争议

  不止针对一部影片

  网文痼疾之一再掀波澜

  何谓“融梗”?类似于公众号的“洗稿”,不是简单抄袭,而是将几本书的情节、构思——所谓的“梗”,糅合在一起。书迷认为,《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涉嫌“融梗”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也有人认为,“融梗”很难判定,类似情节不具有独创性。

  书迷并不认同。《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作者玖月晞在网文圈被部分读者冠名为“融梗女王”,争议由来已久。《少年的你》大热,让原本局限于网文圈的话题终于“出圈”。当一部部有着其他作品影子、似曾相识的“原创”卖出版权,让多年来致力于维护原创的书迷把炮火对准了高口碑影片《少年的你》。

  面对“融梗”“抄袭”旋涡,《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不得不回应:一开始被打动是因为剧本,没看过《白夜行》,《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只看过一遍就放在一边了。平心而论,电影《少年的你》对原著小说做了较大改编,涉嫌“融梗”的不少桥段并未出现在电影中。

  还有不少创作者提出,“拒看党”将融梗、借鉴、撞题和抄袭混为一谈,有偷换概念之嫌。“融梗”与“洗稿”不具备法律意义,判定是否“抄袭”,不能以网友说了算。

  某种程度上来说,由《少年的你》原著蔓延到电影的争议,是书迷对于作者的愤怒值累积的结果,更是网文圈存在的痼疾之一再掀波澜。近年来,网文IP改编影视作品被指涉嫌“抄袭”并不鲜见。此前大热的《花千骨》《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都曾深陷“抄袭”风波。热播剧《锦绣未央》原著引起包括知名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在内的12位作者联合诉讼。今年5月,历时两年的这场诉讼作出首案一审判决,原告方尽管胜诉,但获得的赔偿仅10多万元。很多书迷认为,购买改编版权的机构应该负责,文学网站更要履行传播文学作品的版权审查义务。

  著作权法

  创意本身不受保护

  保护的是创意表现形式

  从直面现实的角度而言,《少年的你》是一部好电影,也是近年来难得的有力度也有商业结合度的青春题材影片。但“融梗”“抄袭”占据了大量讨论篇幅,对电影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自2011年根据网络热帖改编的《失恋33天》大热以来,网文网帖已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集散地。曾有业内人士分析,网络文学具备三大特质:一是畅销,畅销就代表有非常大的群众基础;二是接近年轻人生活,电影市场主流人群是21岁左右的年轻人,网络作者写的就是主流观众的生活;三是让专职编剧去写原创作品,时间太漫长,网络文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具备这些“优点”的网络文学为何频频陷入“抄袭”“融梗”泥沼?这或许和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有关。在持续更新的强压下,高度类型化、模式化成为网文的套路。所谓“梗”,就是情节。在传统文学领域,评价一部作品,不会仅以情节论英雄,文学的光芒和价值体现在“梗”以外的很多地方;而对以娱乐消遣为主要阅读目的的网文来说,“梗”就成了生命线。

  综合新华网消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少年的你》
衡阳晚报版面十六A16《少年的你》 2019-11-01 2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