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面十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特护团队”成了宝宝的“大救星”
  ■本报记者   刘  臻

  10月22日,经过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新生儿科75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仅27+6周、体重为1160克的极早早产儿彬彬终于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宝宝胎龄小、体重轻,面临多种并发症风险

  母亲邓女士由于子宫条件不好,在怀彬彬时,尽管已经非常小心,孕期一直保胎,期盼腹中胎儿能够平安足月降生,但孩子还是猝不及防地提前来到了这个世界。

  8月9日,怀孕仅27+6周的她,出现胎膜早破。当天5:07,小家伙在离预产期还有3个多月时便提前来到了人世,出生时体重仅为1160克。

  产前新生儿科专家与产科专家对胎儿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告知及干预,并成立了以新生儿科主任刘晓日为组长的新生儿复苏小组。彬彬出生后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新生儿复苏。

  因早产儿各脏器发育不成熟,面临多种并发症高危风险,产房复苏成功后,彬彬随即转入新生儿科进行重症监护、呼吸支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一系列综合救治。刘晓日主任带领医生团队详细制定诊疗计划,并依据彬彬的病情实时作出精细调整;王媚媚护士长带领护理骨干组成“特护团队”,对彬彬进行24小时治疗、监护、陪伴。

  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来说,因其个体发育不成熟,皮肤娇嫩,血管细如发丝,加之静脉血管壁薄,静脉穿刺难度极大,所有维持生命需要的药物、营养液需依赖输注方式进入患儿体内,而静脉营养液刺激大,容易引起静脉炎,液体外渗,严重者可导致局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这不仅会增加患儿痛苦,而且会增加感染机会,加大护理工作难度。为保证生命通道的建立,新生儿团队为患儿进行PICC置管,保证了宝宝生命通道的延续。

  精心治疗,细心护理,宝宝渡过重重难关

  刘晓日主任每天带领管床医生及护士查房,仔细询问了解宝宝每个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每一次特殊的病情变化,希望可以通过这些细微的改变来完善其治疗方案并随时调整。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彬彬也不负众望,一步一步渡过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营养关、黄疸关等重要关口,一天一天长大。

  住院期间,医务人员为彬彬进行了袋鼠式护理及音乐疗法。袋鼠式护理,是类似袋鼠照顾幼儿的一种方式,将早产儿贴在其母亲的胸口,两者皮肤互相接触,提供他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同时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选用如《摇篮曲》等中外名曲,以促进其康复。

  经过75天的日夜守护和精心治疗,在医护人员不懈地努力和家长的配合下,彬彬度过一个又一个“坎”,体重从1160克增加到3190克,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奶量已达70—80毫升/次,达到出院标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移动“健康体检车”开进村 免费为贫困户体检
不忘初心见行动 爱心献血聚真情
不忘初心当先锋,牢记使命勇担当
用爱心滋养初心 以奉献践行使命
这个“特护团队”成了宝宝的“大救星”
衡阳晚报版面十一A11这个“特护团队”成了宝宝的“大救星” 2019-11-01 2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