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报道内容来看,校方是有法律意识的。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之前,校方专门咨询了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但是,合法未必合理,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蔡元培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换句话来说,教育不是“理性”的工厂,它更多地需要灵魂和情感的倾注。学生随意翘课、雇人上课固然不对,但是打个哈欠、看眼手机等又有多大的错呢?不设身处地分析背后原因,不沉下身子思考问题症结,盲目依赖“人脸识别技术”,只会与正确的教育道路背道而驰。
对于校方来说,与其将力气花费到“人脸识别系统”上,还不如检讨和反思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缺位。如果普遍存在学生逃课、替课、上课开小差等现象,校方和老师也难辞其咎。如果只知道刷脸施压,而不去检讨和反思,不去提高教学质量,即便装了再多的摄像头,即便把学生全部“逼到”教室里,对扭转学风也于事无补。——评论员 朱文龙
2.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人脸识别技术或许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学生们即使身体留在了教室,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思考,或许只是装装样子。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过渡,一个课堂上的学生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两百人,学生们缺乏足够的机会和老师们互动交流。一些教师对教书育人缺乏足够的敬畏和价值认同,只将课堂教学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水课”即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捆绑住了学生们,又怎么去赢得他们的尊重和喜爱呢?
那些潜心教书育人、真正懂得学生们所思所想的好老师,会让枯燥的理论、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只有塑造更多的“金课”,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当“金课”足够好、足够多,“逃课族”和“低头族”自然会越来越少。——评论员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