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山西的,也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这样表述洪洞,不是因她作为临汾市下的一个县,是山西省人口第一大县而有这样的定位。
只有80万人的洪洞,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这个数据并不足以让她因此脱颖而出。
那么,洪洞凭什么有这样的“江湖地位”呢?
近日,全国媒体看槐乡活动在洪洞举行,记者在阅读范忠义先生主编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民间轶事》和马毅敏先生主编的《寻根大槐树》中,找到了答案。
洪洞的魅力,是从600多年前开始慢慢释放的。
据文献记载,为了让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扩充人口、发展生产,大明王朝开始了一系列的移民措施。当时的洪洞人丁兴旺,自然就成了移民的重要区域。于是从明洪武2年(1369年)至永乐15年,在近50年的时间里,在洪洞就发生了18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活动,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湘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时间让洪洞释放出魅力——难舍难离的移民,开始对故土梦牵魂绕的思念。
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后裔。
寻根之愿开始让洪洞成为大家关注的热土。
后人在考证中发现,许多次移民中,多提到了洪洞的大槐树,大家移民时不舍故土,离家前,带一把家乡土,揣一把槐树种。
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表达。
为了方便这些移民后裔寻根祭祖,洪洞县在县城的大槐树林建起了纪念地。为顺应这一思乡潮流,洪洞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991年4月,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让这些后裔,在寻根祭祖中抒发古槐儿女血脉相连、同孝先祖、感念恩德的爱家爱宗爱国情怀。
随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的举办,从1991年起,每年清明前后景区都会举办以清明节为主祭日的“洪洞大槐树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9届。每届文化节都有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前来寻根祭祖,表达对大槐树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大槐树祭祖习俗,2008年已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洞因势利导,古大槐树移民遗址日益扩展,目前已发展成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作为明代移民的唯一完整历史遗存,洪洞大槐树景区完好保存了跨时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大槐树为核心的人文寻根祭祖圣地。2018年10月,该园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过600多年的融合、积淀与传承,景区展现的移民、祭祖、孝德、语言、槐树、谱牒、姓氏文化吸引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十余年来,主体景区规模扩大了10余倍,年接待量增长了10余倍,带动了周边及县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同时,成立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挖掘移民文化、姓氏文化,收集家谱、族谱1000余册,整理文化书籍100余种,开发文创纪念品400余种,编排上演《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等文化演艺节目15种,每年举办诗词、摄影、楹联、中国年、孝文化节等文化主题活动。此外,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每年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清明节祭祖大典已经成为中华民间祭祖文化的亮丽名片。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建设发展,不仅成了后裔们的精神家园,还赢得了许多荣誉,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楹联文化名园”“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山西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山西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据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和东三省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有超过一亿人是洪洞移民的后裔。至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移民的后裔。洪洞因为这一活动的开展,被誉为“天下故乡,华人老家”。
可以说,今天的洪洞或许与你不熟悉,曾经的洪洞或许就是你祖先的故乡。
对于洪洞,我们的目光在仰视中多了一份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