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面十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列宁市”:一条老街的理想之光
  炎热的八月,位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的长胜街平静如常日。

  就在这条老街,曾诞生了一座以列宁命名的“城市”,孕育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走进长胜街,映入眼帘的俨然是一副老街风情画:600余米长的街道并不宽,道路两侧砖瓦结构的房屋鳞次栉比,各色店铺之间,列宁市经济公社、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七里坪工会等革命旧址前不时有游客拍照留念,记录着老街的红色故事。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至今仍回响在长胜街的民谣,道出了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黄麻起义。

  1927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和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黄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七里坪誓师,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了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黄安县也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得以更名为红安县。

  1930年初,七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为鼓舞苏区人民的革命热情,由中共鄂豫边特委徐宝珊提议,鄂豫边特委和革命委员会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名字为七里坪镇取了一个响亮的新名称——“列宁市”。同时,为纪念革命烈士、中央军委秘书长杨殷同志,长胜街当时也被命名为“杨殷街”。

  “列宁市”的规模不大,却“五脏俱全”。为粉碎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保障军民生产和生活物资供应,苏维埃政府在杨殷街设立了列宁市经济公社、鄂豫皖苏维埃银行等机构,有效地活跃了当时的城乡经济。

  为接待南来北往的同志,1931年至1933年间,列宁市苏维埃政府还在此开设了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只要持有红军的介绍信,都可以得到饭堂的免费招待。纵使只有粗茶淡饭,但共产主义的理想光辉,在此已有了些许体现。

  列宁小学的前身,是黄安县第二高等国民小学。1925年,在董必武的指导下,中共黄安特别支部成员王文煜等将国民小学改为平民学校,以办学为名,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2月,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将该校改名为“列宁小学”。

  “妈妈告诉我,红军到了,我们要去拥护红军。”在列宁小学曾经使用的《初级国语第一册》书中,人民对革命队伍的热爱与敬仰流露于字里行间。

  小小的学校里,贫雇农、红军和地方干部的子弟一同在此学习政治、国语、算术、常识、唱歌、体育、军事、劳作等课程,同时参加革命宣传和放哨等活动。虽然学校在国民党进入七里坪后随即停办,但革命的火种,已经一点一点在这间仅有200余平方米的学校中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小学复学并迁至新址,旧址于1988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曾是苏区人民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铸就的一方热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因此发展壮大,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重要的革命队伍,铸就了长征的伟大传奇。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大渡河畔说奇迹
走进“列宁市”:一条老街的理想之光
衡阳晚报版面十六A16走进“列宁市”:一条老街的理想之光 2019-08-05 2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