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习 生 龙 佳
图/本报记者 周 围
本报讯 在农村,撒网捕鱼是很稀松平常的劳动场景。然而,有人受此启发,变“撒网捕鱼”为“撒网捕球”,将一项农活“玩”成了体育运动,并获取国家专利。而这个很会玩的牛人,就是祁东县金桥镇的胡先贵。
“像渔夫捕鱼一样,将网撒出去,最大限度地去覆盖整个球……”7月20日,在衡阳师院祁东附中“撒网捕球”运动项目展示活动现场,68岁的胡先贵正在向学生们传授动作技巧。这是其“撒网捕球”获得国家专利之后的首场推广展示活动。
胡先贵出生在白河边,对于撒网捕鱼,他从小耳濡目染。“当地的撒网高手都备受追捧。”他认为,这项农活既能锻炼身体,又有满满的成就感。57岁时,胡先贵萌发一个大胆的决定:发明一项具有普适性的体育运动——“撒网捕球”。2014年6月25日,胡先贵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变“撒网捕鱼”为“撒网捕球”,农活“玩”成体育运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看到奥运健儿驰骋赛场奋力夺金时,我就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撒网捕鱼’的农活演变成一项体育运动?”这是胡先贵发明“撒网捕球”的初衷。
那时,胡先贵是东莞市一家外资企业的园艺工,因为有单独的宿舍,加上8小时工作制,让他有空闲时间思考和设计。“比赛规则的制定,是最费脑筋的。”胡先贵坦言。通过几年的摸索,在总结自行设计的两套比赛规则的基础上,九易其稿,反复对比校正,书写各种图案及假设画面,初步创造发明了比赛专用网、网格标尺库、五角形撒网平台等比赛专用道具和场地,并为29个比赛小项制定了比赛规则。
3年后,项目道具“出炉”。其间,他历经种种艰辛,攻克了30多个大大小小的难题,光是演算的数据就堆了整整一尺来高。胡先贵介绍,“撒网捕球”共设男女个人、团体、混合等7个分项,29个单项。比赛时,运动员站在投掷处,双手将网撒向指定区域,罩住圆球,以网所覆盖的面积大小计算比赛成绩。
将在全县进行推广,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撒网捕球’蛮有意思,就跟小时候捕鱼一样,很接地气!我们这些邻居闲暇时就会聚在一起玩几把,既锻炼身体又增进邻里感情。”金桥镇居民林玉柱如是说。
“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希望它能够得到推广普及。”胡先贵说,10年间,他已寄出300多封呼吁信,并多次前往北京、长沙等地宣传推广。虽然推广之路很艰难,但令他欣慰的是,他的“撒网捕球”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作为一个本土‘草根达人’,胡先贵的创新意识值得充分肯定与大力提倡。‘撒网捕球’这项运动非常‘接地气’,当地许多老百姓非常喜欢,经常坚持锻炼,还可以提高人的力量、速度、反应和综合协调能力。”祁东县文旅广体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全县推广“撒网捕球”运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全民健身运动增加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