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工作规则》中对非法干扰行为的定义,非法干扰行为,是指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或未遂行为,主要包括:
一是非法劫持航空器;
二是毁坏使用中的航空器;
三是在航空器上或机场扣留人质;
四是强行闯入航空器、机场或航空设施场所;
五是为犯罪目的而将武器或危险装置、材料带入航空器或机场;
六是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造成死亡、严重人身伤害,或对财产或环境的严重破坏;
七是散播危害飞行中或地面上的航空器、机场或民航设施场所内的旅客、机组、地面人员或大众安全的虚假信息。
此外,强占座位、行李架,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违规使用手机或其他禁止使用的电子设备,盗窃、故意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救生物品等航空设施设备或强行打开应急舱门,吸烟(含电子香烟)、使用火种,猥亵客舱内人员或性骚扰,传播淫秽物品及其他非法印制物,妨碍机组成员履行职责等,则属于扰乱行为,即在民用机场或在航空器上不遵守规定,或不听从机场工作人员或机组成员指示,从而扰乱机场或航空器上良好秩序的行为。
根据《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工作规则》规定,对航空器上的非法干扰行为等严重危害飞行安全的行为,可以要求机组成员启动相应处置程序,采取必要的制止、制服措施;对扰乱航空器内秩序,妨碍机组成员履行职责,不听劝阻的,可以要求机组成员对行为人采取必要的管束措施,或在起飞前、降落后要求其离机。
此外,在2018年5月《关于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民用航空器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实施后,民航局已于“信用中国”网站公布了多批限制乘坐民用航空器严重失信人名单。这些失信人将被禁止乘坐民航航班,自名单公布之日起计算,为期一年。
这些失信人多半是因为在机场或者民用航空器内违反了相关行政法律规范而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的,主要情形包括:因故意藏匿、携带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危险品、违禁品、管制物品的;因使用伪造和冒用他人身份证件、乘机凭证的;因在飞机上寻衅滋事、扰乱客舱秩序的;因堵塞、强占、冲击安检通道和殴打他人的;因在航空器内吸烟的。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