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行,刚过安检,他就兴奋地从臂膀里挣脱出来,如一尾鱼,入了水,滑不溜秋的,拉不住,扯不了。他踮着脚尖,飞快地跑,银铃般的笑声,如鱼尾巴甩出的浪花,一串一串的。
走过咖啡厅,他闻见里面的香味,大喊:嗯——嗯——
路过精品店,他从里面抱出只玩具熊,大叫:嗯——嗯——
好不容易把他放到行李车上,他手舞足蹈地东指一下,西戳一下,嘴里继续哼着他的外星语,嗯——嗯——
到了候机厅,飞机近在咫尺,他把小脸贴在落地玻璃窗上仔细瞧,五官都快挤成照片了,你去拽,他还是那句话回应你,嗯——嗯——
去逛街,坐在大巴车上。车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他视而不见;手可摘星辰的高楼,他无动于衷;人声鼎沸的喧嚣,他淡定从容;可只要看到某单位门前高高飘扬的红旗,他立马眼睛刷亮,用手一指,亢奋地喊:嗯——嗯——
去超市购物,进店就是游乐场,摇摇车、游戏机、蹦蹦床,种类虽然不多,但对小孩却很有吸引力(至少他姐姐是这样的)。进店时,我故意在那里逗留,有意让他玩玩,他表情平静,犹如路人甲,拉着我的手,目不斜视地进了超市,直奔水产区而去,蹲在活蹦乱跳的鱼、虾、蟹前,目不转睛。我拿个网兜去捞,他一蹦一跳地笑:嗯——嗯——
姐姐看不过去,急得大吼:“丁丁,你都两岁两个月了,成天哑巴一样‘嗯嗯’地叫,告诉你,每样东西都是有名字的,你想一个‘嗯嗯’打遍天下,几个意思?”
面对姐姐的批评,他却没事人一样,觍着张脸,傻笑。
见女儿急得满脸通红,我只好安慰:“别担心!弟弟只是语迟而已,你看,他会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是不是?他不会是哑巴的,最多到三岁,他就什么都会说了。”
“真的?爸爸不会骗我吧?”女儿狐疑。
说实在的,我也没把握他三岁之前一定能把话说好,不过,我咨询过医生,他的听力、发音都没问题,智力也不差,会说话只是迟早的事。
可就是这样一件迟早都会的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女儿九个月开口叫爸爸,一岁零两个月就能口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记得那年,我们去郴州游玩,顺道去探亲,亲戚家有个三岁半的小哥哥,说话含混不清,而我女儿才一岁半,嘴甜得呀,把他们两口子羡慕得不要不要的。当时我的心里呀,真是乐开了花!可没想到,前脚刚笑完,后脚就开心不起来了。
儿子一岁半才开口叫人,两岁之前,语言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眼看着小区里同龄的孩子一个个都会说话了,儿子却还是一个“嗯嗯”说到底,我能不心焦么?记得儿子两岁生日那天,我在厨房里煮馄饨,女儿悄悄地跑进来问:“爸爸,弟弟什么时候开口说话呀?我好想和他一起唱生日快乐歌呢!”我望着这满锅的馄饨,有点伤感地说:“也许,他的头脑里,还和这馄饨汤一样,混沌不清吧。”
不过好在,清明节过后,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迅速,好多词,如雨后春笋般从他的嘴里冒了出来,确实给了我不少的惊喜。尽管现在他还不能完全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我知道,三岁之前,学会基本的日常用语应该没问题了。
看到这一切,我激动得喉咙一痒,禁不住也大声地“嗯——嗯——”了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