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的云
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当我们的生活被零零星星的微段子、微信息、微视频占据时,当我们每次悲伤无助却感到无所依傍时,当我们的忙碌像碎片一样撒开而去却事事难终时,当我们天南地北奔波、哪怕春节都无法内心安宁时,当我们的重心已经不属于家庭,甚至不属于自己时……
我们已在碎片化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孤独,零乱。浅薄,麻然。
据腾讯微信平台2018年的一组数据,我国微信活跃账户数已经达到8.89亿,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阅读文章的平均数量是11.86篇。看似数量不少,但这些文章只有13%来源于订阅号,其余87%来自于那秀生活、秀心情、秀一些浅陋感悟的朋友圈。
而最近两年火爆居上的抖音微视频活跃账号,截至2018年底已经达到8.05亿,一条微视频小则数千、多则数万数百万的浏览点击量。
网络时代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和交往方式。读图、读表情、读标题,我们自以为是,半夜醒来都要转发点赞,每天眼睛看花、脖子看酸,最后收获的却是过目即逝、空洞如野。
就像伸手抓向天空洒落碎片的孩子,看似随手可得,其实都在指尖滑落;确实兴奋持续,但定神之后只会更加空虚;以为得到知识与阅历,繁华落尽,只有满地碎屑。
阅读如此,而那些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思想与情感呢?
生活是碎片,环境是碎片,其实更甚的是,我们自己就是一块块碎片。
春运时我们粘滞路途,长假时我们涌入景区,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以让所有人的心里点亮,同样的时间里可能读着同样的微信段子,面对路人的求助时,一些人却是转过身去事不关已……
因为碎片,一些人只有符号的关联,而没有情感、思想和文化的关联。一些人不再有集体这个价值观,不再有人与人应该信任这个前提,不再愿意倾听或者不再想去走进别人的世界。他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对抗大于合作、置疑大于信任、分化大于认同、冷漠大于深情、孤岛大于绿洲……
如果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自我的迷失与精神的浅薄,就是人际的鸿沟与社会的精细切片的话,那么我们真的该反思一下,除了制度规范之外,我们还需要哪些人性的社会构筑,还需要哪些思想与情感的培育?
而对于我们个体自身,是不是该从那些碎片化的阅读与生活方式里走出来,去寻找最真实最纯净的自己,去接受更深刻更辽阔的知识与世界?
一滴雪花般的即逝,绝不是生命的价值。
碎片化的一切,也绝不是我们的幸福。
此时此刻,纷扰之外,我记下这些文字。
提醒自己,还有你,或者你们。
我们微小但不能细碎,我们零落但不能沉迷,我们孤独但更需要整体,我们奔忙但更需要找到方向和终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