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姗
近日,一则疑似男子驾驶电动车并用言语挑衅交警的视频在衡阳朋友圈疯传,引起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重视,并就此展开了调查。据悉,该视频拍摄于两年前,涉事男子也已于4月16日自首并道歉,鉴于认错态度良好,警方对其进行了训诫教育。(详见4月18日《衡阳晚报》)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日益繁荣,人们逐渐转变了以往“沉默是金”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喜欢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这样的个性化值得肯定。可与此同时,网络低门槛、开放性、相对虚拟等特质日益显现,一些素质有待提高的网民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涵义念歪了——认为网络发言可以是信口开河、无所顾忌的简单个人行为。事实上,每个人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公众注视着,都可能对其他人造成误导和不良影响。此次事件就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要时刻牢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发言至关重要的就是守底线、守规矩。
要知道,网络空间同现实世界从来都不是绝缘的,而是我们日常交际行为在网络上的投射。即“线下”现实世界的规范制度、公序良俗同样适用于“线上”网络空间。这也就解释了此次“线上”疯传的挑衅视频,为什么会在“线下”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当前我市正处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有理想、有责任心的“衡阳群众”声势越来越浩大。他们作为衡阳主人翁、文明志愿者、平安守护人面对不文明言行,无论“线上线下”都会挺身而出,大声说“不”。 也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制止不文明行为,并大声说“不”时,才能形成越来越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使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换言之,只要人人都争当文明市民、文明网民,无论网络还是现实,都恪守文明规则、谨遵道德规范,那么,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就会水到渠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警部门执法尺度的把握,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近年来我市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毕竟,法理之外亦有情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地执法,体现着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彰显着“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更能让群众安心,更能得到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