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
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 汤
  黄孝纪

  小时候,在村庄的园土里,有三种作物的茎叶长得十分相像,茎秆笔直如绿色的箭竹,狭长油光的叶片,也颇像大的竹叶和小的粽叶,常让我疑惑不解。它们便是尾参、百合和姜。碰巧的是,此三者都是在农历三月种下,到了秋后才挖收长在地下的根茎块,用途则各有不同。

  尾参又名玉竹,我是很晚以后才知道,也让我恍然大悟儿时对它的直观印象。那时尚在生产队,各队每年都要种植大片尾参,深秋挖了手指粗的黄色根茎,铺满在禾场上晾晒。尾参气味浓烈,晒蔫晒干后,全部上交国家收购,村人并不留用。相比百合的球状鳞茎,尾参的形状更像姜块。

  姜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之物,做菜调味离不了它。故乡有句俗话:“四脚不放姜。”意即除了猪、牛、羊、狗等长了四条腿的动物的肉食可以不放姜外,其他荤菜都要放姜,以避腥味。姜也可以加工成多种美味,比如腌子姜、腌盐姜、姜片糖。而利用姜的辛辣祛湿散寒,熬姜汤喝,更是旧日农家经济又便利的首选良方。

  故乡人家种姜,并不种太多,或一行两行,或七八株,或三五株,纯属自享,不是用来赶圩卖钱的。相反,很多人家并不种姜,而是赶圩购买。

  我家曾经种过姜,尤其是在我们搬入新瓦房居住之后,家里的一块菜园就在附近,两面临水田,后面的坎子上是一条斜坡小路,新茅厕也建在了进菜园的一角,种菜种姜就越发方便了,父母每年都要种上一些。姜喜欢疏松透水的生长环境,种时每个土坑要挖得宽大一点,深一点,浇上粪淤作底肥,撒一层炭灰或柴灰,再将发了芽的老姜块放进去,上面覆盖的同样是柴炭灰之类的火淤,利于它的出苗。

  在整个生长期,老姜块萌生子姜,子姜又萌生子姜,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地有新的茎叶长出来,密集成丛。为让姜块长得更大更多,土坑也需不断增添柴炭灰,渐渐堆高。待到中秋前后,方才拔出姜块,剪去茎叶。

  新出土的姜块呈扇面,大过成人巴掌,黄亮厚实。那些丛生的子姜,恰如分叉的畸形手指,顶部的姜芽粉红圆润,又嫩又漂亮。童年少年的时候,我们常玩一种游戏,扳着自己的手指,一根根弯曲着,叠加在前面的手指上,像一块姜。一会儿功夫,就能把双手叠成“姜块”。

  子姜做菜是不错的美味,可腌可炒。村人腌子姜多是切片,用盐拌和,腌出汁水,从腌菜瓮里掏一点红红的腌剁辣椒拌上,即可食用,微辣鲜嫩。子姜炒鸭子,是中秋节的故乡名菜,鸭是自家养的土鸭,新鲜的红辣椒也是自家园土的,香喷喷的两大碗,是节日里的佳肴。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老的姜块,除作为日常三餐做菜时的调味品外,有时也加工成盐姜和姜片糖。姜片盐浸后晒干,即为盐姜,嚼食可暖胃祛寒。做姜片糖则要复杂一些,需先将切好的姜片用热水略煮一下,再用冷水冲洗多次,去掉辛辣味。而后将适量白糖略加水,熬至浓稠,用筷子挑了,能拉出糖丝。二者调和均匀,凉后就成了香甜微辣的姜片糖,是我们旧时过年的美食。

  一年四季,无论天晴落雨,刮风下雪,作为农人,总有做不完的农活。许多时候,我们在外面做事,突然一阵大雨落下,来不及找到躲避之处,就已经淋得全身湿透。春夏间,这样的日子尤其多。为了去除寒气,母亲通常在我们换了衣裤后,赶紧拿几块老姜切了,熬半砂罐姜汤给我们趁热喝下。若是有红糖,可放几块同熬,若没有,也可放一些紫苏秆,或者几棵葱蔸,甚至放几调羹红红的辣椒灰。总而言之是让我们辣得浑身燥热,辣出一身微汗。

  喝过姜汤,出了热汗,顿觉神清气爽,全身轻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野 杏
姜 汤
巷 影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姜 汤 2019-04-16 2 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