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笔者得知某单位需要向上级机关报送一个材料,办理这项工作的年轻干部第一反应就是问同事:“有没有这种材料的模板?发给我改一改。”
不可否认,合理运用“模板”可以起到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也能让工作有个规范坐标。但凡事以“模板”为前提,以“省事”为目的,拒绝主动思考,不思创新之道,就会陷入循环“啃旧”模式,无法推动工作在更高水平上开展。事实上,“模板思维”之所以存在,既是一种本领恐慌的表现,又是工作作风开了“小差”,会导致沉不下心、稳不住神。作为党员干部,关键还要修炼“内功”,勤学善思,增加“肚子里的墨水”,减少“路径上的依赖”。常扫思想上的“灰尘”,补齐能力上的“短板”,才能不断激发个人潜能,迎难而上,开拓工作新局面。——评论员 周 丹
2.思政课向来是横亘在很多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很多大学生都把这种课列在“水课”之列。看了“有风景”的思政课,让人眼前一亮。把思政课课堂搬到博物馆,搬上小火车,把村书记请上讲台,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去解释中国梦,确实是一道很美的风景。
看到这些,笔者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很多思政课吸引不了学生粉丝。思政课不要走得太快,而忘记让学生看风景。什么意思?就是思政课急于奔向某个结论,急于用某个“罐头化”的观念塞到学生头脑中,把学习内容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以考试为目的,以“我讲你听”为框架,不顾学生的感受,把理论和观点当成“死的教条”,而不是“活的风景”,自然会被学生排斥。除了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看风景”包含着另一个层面,让思政课活起来。思政课内容,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鲜活的故事;不是三手四手材料,而是一手的“风景”。让学生到博物馆,到历史的现场,就是面对鲜活的、带着温度的历史,自己进入历史的天空,从而形成一种对传统和历史的温情。风景,不仅是美丽的象征,还表征着一种超越教材而与现实的精神联接。
——评论员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