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毛氏源出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纣克商,建立周王朝。于是分封天下,时周文王第九子伯明(一作伯聃),封于毛邑(故址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或曰毛国,为伯爵,世称毛伯明,亦曰毛聃。诚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毛聃是周成王的六卿之一,官职是司空(即掌管土木建筑、水利之官,相当于后世朝代的工部尚书)。《左传》记载毛聃是周文王之子,毛聃后世子孙遂以祖上的封邑名“毛”为姓氏。此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聃之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二)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异母弟(文王第八子)姬叔郑于毛国,世称毛公。《辞海》称: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遗物有毛公鼎。”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毛国,西周封置,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南。”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是毛国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厝之事,反映了西周不稳定的情形。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尚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毛公叔郑的后代子孙,便以国名“毛”为姓氏。此即《姓源》所云:“姬叔郑,为文王第八子,为公爵,故又称毛公。后因氏。”
(三)他族有毛氏
丹阳毛氏,出自越族;代北氐族有毛氏;西夏党项人姓;南中毛姓,出自西南夷。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二、家族文化
(一)郡望
西河郡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县境)。
荥阳郡 三国魏正始三年(242)析河南郡置郡,治所在今荥阳。
北地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
(二)堂号
舌师堂 出自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食客毛遂事典。时秦攻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无果,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言简意赅,晓以利害,遂说服了楚国同意出兵援赵。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于是尊毛遂为上客,誉之为“舌师”。毛氏族人因以为荣,便以“舌师堂”为堂号。
(三)名联鉴赏
洁廉世望
风雅诗宗
上联是说三国魏尚书仆射毛玠,为官清正事典;下联所云西汉北海太守毛苌,治《诗经》尤精,世称“小毛公”。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中联句。
三、名人小传
毛遂(?—?),战国时人。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食客。《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包围赵都邯郸,邯郸危,赵国国君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推荐自己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谈判,不得要领,在楚王犹豫不决时,毛遂拔剑上阶,慷慨陈词,直陈利害,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终与赵订立合纵盟约,同意出兵解邯郸之围。这就是“毛遂自荐”典故的由来。
毛亨(?—?),西汉初著名学者,世称大毛公。鲁(今山东曲阜)人。师从荀子。古诗“毛诗学”的开创者,作《毛诗古训传》,传授赵人毛苌。时人谓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古时有四家为《诗经》作注,齐、鲁、韩三家诗已失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只有毛亨、毛苌作注的“毛诗”流传下来,郑玄作笺,孔颖达作疏,成就了《毛诗正义》。
毛纪(1463—1545),明代大学士,世宗朝内阁首辅。字维之,掖县(今山东莱州)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进士第,即状元。明孝宗弘治初授检讨,累迁侍读,兼负教育太子。毛纪学识渊博,明习朝中典故,为人简重端正,忠厚老成,深受宪宗与武宗赏识。明武宗朱厚照立,毛纪参与修《孝宗实录》,书成,迁侍讲学士。正德五年(1510),任户部侍郎,十年(1515),擢礼部尚书。十二年(1517),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同年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大学士。武宗亲征蒙古时,毛纪奉命留守京师,负责调兵遣将,增强北方兵力,加强京师防备,保护了京师的安全。武宗回朝后,晋封毛纪为少保兼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六年(1521),武宗暴病而死,因武宗无子,由武宗叔叔的儿子朱厚熜继任皇位,是为明世宗。毛纪为首辅,复执如初。
毛伯温(?—1544),明世宗朝大臣。字汝厉,吉水(今江西吉安)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绍兴府推官,改御史,巡按福建、河南。明世宗嘉靖初,迁大理寺丞,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改理院事,进左副都御史。十五年(1536)冬,以守父丧辞,次年冬迁工部尚书。十七年(1538),改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次年二月,帝幸承天,诏伯温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寻因选士,加兼太子宾客。是年七月命伯温南征,伯温等至广西。十九年(1540)秋,进驻南宁,檄安南臣民,宣天子恩威,纳其图籍。诏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以登庸为都统使,世袭,置十三宣抚司,令自署置。毛伯温气宇沉毅,临事决机,不动声色,安南之役,功不可没。受命岁余,不发一矢,而安南定。论功加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正月,毛伯温还朝,复理院事。其年十月,兵部尚书张瓒卒,伯温代为兵部尚书。
毛昶熙(?—1882),晚清将领、大臣。字旭初,河南武骘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咸丰五年(1855)迁御史,转给事中,胡林翼荐之。十年,任左副都御史,在河南办团练围攻捻军。因镇压捻军有功,升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内阁学士,仍留军。同治元年(1862),同僧格林沁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围剿捻军,被升为礼部侍郎。四年(1865)僧格林沁在曹州(今菏泽)战死后,毛昶熙革职留用。六年(1867)调户部,七年(1868)授左都御史,兼署工部尚书。八年(1869),授工部尚书,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后又调吏部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授兵部尚书。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
毛
姓
■胡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