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写作也是为那个终将逝去的自我的记录。每个创作者,无论他有多少宏愿,却只能用自我的心灵去观察事物。一位导演举过很有趣的例子:纵使拍一百部片子,也无法真正让他人理解自己吃冰淇淋时的感受。我们之所以认为每个人吃冰淇淋会感到愉悦,也是在自我感受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臆测、观察、对比的结果。这不是说,交流就不重要。个人间有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写作与阅读恰恰是弥补鸿沟的努力。我愿意把文学看成是伸出的触角,无形的力量使我们得以相互理解,共建价值,共同保护那应该被保存的美好事物。
——李唐 说
2. 当代文学中何以充满陈旧的写作,甚至很多写作者可以多年在帝王将相的故事中流连忘返,就因为没有“现在”的视角,更没有来自“现在”的负重——我们是什么,我们面临着怎样的精神难题,我们如何被一种并非构成自身的经验所劫持,我们如何在一种无意义的碎片中迷失自己,这些问题在写作中都得不到有效的回答。多数作家也拒绝面对和回答。
现实如此喧嚣,精神却是静默的;作家常常为历史而哀恸,惟独对“现在”是不动心的。“时间总是不间断地分岔为无数个未来”,这种景象在当代文学中并不常见,时间似乎丧失了未来的维度,只是用来回望的;作家正在丧失面对“现在”的勇气和激情,此时的经验也正在被蔑视。我想,当代文学的一切苍老和暮气,多半由此而来。而我更愿意看到思考“现在”、书写“今天”的写作,渴望从“现在”的瞬间中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也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时间里的写作,也是超越了时间的写作。
——谢有顺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