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很多人都在筹划:今年给远在老家的父母过个什么年。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大多因为年年如是:赡养费、新衣裳、补品、烟酒,还有丰厚的年货。可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总是嘀咕:“年年买这些东西,多破费啊。”这句话里,有的可能带有一点“伪饰”,却是大多数老人的真实心态的流露。特别是,面对每餐大鱼大肉,老人竟在一旁油腻得不敢动筷。
我母亲八十多岁了,有一年春节看到她老是不动碗筷,还以为是身体出了问题。我把一个大鸡腿夹到她碗里,母亲却一脸苦笑:“我想吃萝卜。”我才知道,老妈已经腻坏了。老妈跟我讲,每年过完年,村子里很多老人都闹肚子,没胃口,眼看一个一个都瘦了。我恍然大悟,这样暴饮暴食,年轻人都扛不住,何况老人。
过去没有吃的,所以东借西凑也要尽量把年过好,那是为了给孩子留一个美好念想。现在手头宽裕了,做子女的春节回家,也要尽量把年过好,那是为了让老人享享福。可是老人年岁大了,身体已经不起大鱼大肉的折腾了。所以后来每年春节,我总是尽量地把年饭做得清淡一点,不仅老妈不腹胀了,孩子们也不喊没胃口了。老妈说:“我们又不跟人攀比,只要大家吃得健健康康就好了。”一句“健康就好”,竟成了我们家以后过年的“年味”。
于是我想,传统在改变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改变传统。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也应该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特色。丰裕喜庆,大鱼大肉,确实成就了传统春节的“年味”。可如今,祖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大家每天的日子就像过年一样,又何必再攒足了劲在春节期间大吃大喝,完全不顾身体的消受能力?
清淡照样可以过出年的喜庆,从小里说,一家团聚就是老人最大的幸福,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老人就会感觉年味十足;从大里说,年味的喜庆不再是吃好喝好,而应该是精神的喜悦和满足。这种精神的喜庆,不仅仅来源于亲情的融融泄泄,和和美美,也应该来源于我们春节文化的丰富多彩。
有话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