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的亏与赚
  王世虎

  笔者上网浏览新闻,无意间看到一则有趣的提问:1985年借给同学40元,30年后同学还给我1000元,我是亏了还是赚了?

  问题后面的跟贴者众多,看来大家都曾经借过钱给别人,也都有过向人借钱的经历,所以畅所欲言,众说纷纭。

  一部分人的观点是:亏了。因为按可比价格计算,30年前的40元要远远大于现在的1000元。想想看,1985年4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够全家人的开销,而30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已经攀升到了三四千元,1000元只相当于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这样算来,同学才还你1000元,你肯定是吃亏了。

  另一部分人的观点是:赚了。因为按银行利率来算,40元放在银行存定期30年,按年利率10%的复利计算(实际上1990年之后的存款利率就降到了10%以内,到了本世纪定期存款的利率就很难超过5%了),1.1的30次方是17.45,本息合计约17.45×40=698元,而同学却还你1000元,你赚了三百元呢。

  还有一部分人持“墙头草”的调侃观点:亏了还是赚了,这要看你怎么算?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按鸡蛋算,1985年1毛一个,40元可买400个,现在1000元可买1000个,你赚了;按邮资算,1985年8分一张,40元可寄500封信,现在1000元大概只能发100封快递,你亏了;按猪肉算,1985年1.75元/斤,40元可买23斤,现在1000元能买70斤,你赚了……

  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大相径庭,而且貌似说得都挺有道理。

  但点赞量最高的一个回答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暂且不谈亏与赚的问题,就说说你和这个同学。可以肯定,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愿意借给他钱的同学,一定是你心中认为值得信赖和相处的人;而时隔多年后,同学没有忘记你曾经的帮助,主动找你还钱,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懂感恩和守诚信的人。其次,你当初之所以借钱给同学,一是对方遇见了困难,需要救急或救命;二是你重情重义,想帮同学渡过难关。你们之间的借款纯粹是同学之间的情感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借与还之间不存在亏与赚的算计,而是守信与背信的问题。我想,你压根就没有亏与不亏的顾虑,对吗?不然你也不会在之后的30年间,从不主动提醒和索要。所以我的回答是:你和同学都是人生的赢家——你秉性善良,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同学的感恩和尊重;同学不忘初心,用自己的诚信赢得了你的友情和信任。所谓黄金有值,情义无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们同时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都是人生的赢家——多么睿智而美妙的回答啊!在大多数人都沉迷于数字的对比,夸夸其谈地用金钱和物质来权衡得与失的时候,此人却能避开俗世的思维定式,从情感的角度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更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豁达和通透。

  是的,人生的亏与赚,又岂能通过简单的价格换算来衡量呢?生活之中,浮于表象的繁华和享受可以用金钱获得,但沉敛于心的幸福和丰盈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而生命的美好,不仅需要物质的积累,更需要我们用一颗博爱、感恩和宽容的心,慢慢打磨,细细品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业主割高空作业工安全绳 该当何罪?
人生的亏与赚
陪父母过一个“健康年”
说道说道
“恋爱假”,也是一种管理创新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人生的亏与赚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