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将立法反对“丧偶式”育儿,家长拒绝辅导孩子或被计入征信。11月19日,《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在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被提交审议,其中有提到:制定本条例其实是回应全社会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愿望的实际行动。
此次针对“丧偶式”育儿入法,不由让人联想起“常回家看看”入法的那场争论。必须肯定,无论是对于子女多回家陪伴父母还是家庭教育缺位,立法提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希望能够扭转目前社会中某些失范的行为。但善意的初衷,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回家或者育儿都是道德义务,应由道德评价系统来进行行为的约束。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年轻人不能经常回家看看,还是父亲们忙于工作,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有的时候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背后或许有着不足与外人道的生活的压力和困窘。当常识性的人伦行为变成大众普遍关注、舆论场探讨的问题,我们更该好好考虑的也许是全社会的无奈和亲情教化的回归。
——评论员 张焱
2.11月25日,由中国唐史学会和某集团主办的“杜牧墓保护研讨会”在西安举办。当专家学者和记者赶到杜牧墓遗址时,发现此地已变成一片残败荒凉的低洼菜地。本来是要共商墓地保护,结果发现墓地已变菜地。
首先,唐诗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珍宝,即便在灿若星辰的唐朝诗人里,杜牧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内涵与价值。墓地作为后人了解诗人的一个重要渠道,意义重大,一旦毁损就很难复原。再者,当地如果真有眼光与谋划,就应当及时合理地抢救杜牧墓地,并与周边的杜淹、杜如晦等历史文化名人墓地综合保护,也不失为打造当地旅游资源的一种方式。让当地人对祖先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产生敬仰,让外地游客有机会抒发思古幽情,无论是从商业价值还是精神价值来说,岂不都比挖地种菜有意义得多?
——评论员 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