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
改造后
■文/本报记者 谭晓波
图/通 讯 员 邓文林
11月23日,记者走进石鼓区青山街道西湖一村社区,只见花草树木簇拥着小游园,平坦的道路上干干净净,新建的凉亭敞亮舒适,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宛如住在花园中,生活环境越变越美,心情都舒畅了很多。”提起“三清三建”带来的变化,正在凉亭中散心的曾晓芝竖起了大拇指。
曾晓芝告诉记者,作为老旧社区,西湖一村社区曾经楼栋外墙老化脱落严重,雨棚防盗网随意搭建,地面坑洼不平,下水道化粪池堵塞,水管电网杂乱无章,车辆乱停乱放。
“自从全力推进‘三清三建’工作后,社区因地制宜,创新举措,着力倡导居民自治,力推小区物业管理,如今已经成为我市首个老城区居民自治型物业小区。”西湖一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素瑜介绍。
面对西湖一村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在打造自治型物业小区的工作中,西湖一村社区开出“先硬件、后软件”的“良方”。社区结合微工程和惠民项目,通过走访查找问题,分类建档,逐步修缮、出资补齐社区硬件设施,增添了必备的环卫、健身、娱乐等公共设施,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和出行环境。居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您好,请出示您的出入卡!”在西湖一村社区,如今车辆出入都需出示自己的“身份证”。西湖一村社区原来不是封闭管理,许多社会车辆都钻进小区里停放,也没人管。一来二去,本就狭小的小区空间,越发显得拥挤不堪,住户、车主间矛盾重重。试点自治型物业管理后,社区把停车管理纳入了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社区划定行车线1700余米,划定停车位118个,增设拦车杆34米,岗亭3处。同时,为有不同停车需求的居民分别办理了不同类型的停车证以及出入卡,进出社区都要凭证。
如今,业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西湖一村社区已经成为现实。西湖一村社区通过居民代表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两种组织载体,组织居民进行自治管理,保障了居民参与小区物业管理的民主权力。
【数说“三清三建”升级版】
★社区结合微工程和惠民项目,目前已维修主次干道道板砖465平方米、路沿石68米、花坛边沿石340米;整修树围58个,更换破损国防光缆井盖16个,拆除废旧水泥柱12个、电信接线盒及公用电话亭10处。
★更换明沟盖板18块,封堵楼内老旧垃圾通道120余个,清理明沟455米、沉沙井226个,安装新型果皮箱20个。
★安装摄像头48个,划定行车线1700余米,划定停车位118个,增设拦车杆34米,安装拦车墩230个,添置车牌识别系统,实现半封闭式物业管理。
【社区新期待】
该社区将关心社区发展的热心居民组成4支居民自治队伍,实现居民自治共管。“沟通零距离”党员先锋队,以党员志愿者为主,加强与居民沟通,及时反馈居民群众的心声;“最可爱的人”家园服务队,对社区的绿化、环境卫生进行监管、维护;“365”志愿巡逻队,每天在社区开展夜间巡逻,维护小区治安秩序,做到第一时间预防,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处置。“文明劝导队”,由居民志愿者组成,负责日间督促、引导辖区门店做好“门前三包”,对摊担外摆等不文明行为开展劝导工作,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下一步,将积极动员居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创文”工作,形成共驻共创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引导居民打造市级最美社区。同时,加快推进物业管理系列工作的开展,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居民新感受】
韩东:“三清三建”让老旧社区实施物业化管理,车辆出入实现了科学管理,车辆不再乱停乱放,彻底告别了过去车位靠抢的尴尬境地!
周湘梅:环境变美了,路平了,灯亮了,现在出门就是公园,我特别喜欢去竹林路走走,那里的风景很美。
陈霞:前段时间楼下化粪池堵了,我反映到社区后,社区工作人员认真处理,从更换新的下水道盖板到各个污水池、化粪池的清理,只花了几天时间。
刘浙湘:“三清三建”让我们更幸福、更安全、更满足。社区的监控、健身器材无处不在,让我们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也更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