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华
一、邱姓起源
(一)避孔子名讳,改丘为邱
邱、丘二字同音,作为姓氏,古代通用。因此,谈邱姓必然涉及丘姓,且古代姓氏书及邱姓人物多以丘姓传世。丘姓写作“邱”,缘由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二是因为避孔子的名讳。孔子名丘,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至圣先师”。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清雍正三年(1725),清朝皇帝为尊奉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之道,遂掀起了尊奉孔子之热。凡县衙以上官府均要建造孔庙,并颁诏全国凡与孔丘的“丘”字相重者,一律应避讳改写,借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此即《清史稿·礼三·吉礼·先师孔子》所云:“寻命避先师讳,加邑为邱。地名读如期音,惟‘圜丘’字不改。”于是丘氏族人遂在“丘”字旁加“阝”,改为邱氏。
(二)齐太公之裔,以居地为氏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西周初年,炎帝神农氏姜姓后裔吕尚,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吕尚是为齐国开国君主,史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齐太公裔孙,齐国第六任君主姜(吕)静,是为胡公,将齐都城从营丘迁至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南),此举虽曾遭到公族和大臣们的极力反对,然齐胡公一意孤行。胡公迁都后不久,公族兄弟吕山、吕贷等率领营丘族人夜袭薄姑,杀死齐胡公,吕山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吕贷等因不愿到新都城就职,留居营丘,于是齐献公将吕贷封为齐大夫,以原都城营丘作为其食邑。自此吕贷等公族子孙遂以地名营丘的“丘”字为姓氏。此即东汉应劭《风俗通》所云:“丘氏,齐太公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
(三)邱姓亦源出多支
1. 出自妫姓,以地名为氏
据《姓氏急就篇》载,陈有宛丘,居者以为姓。又唐代训古学家颜师古《急就章注》云:“陈有宛丘,居者以地为氏。”
2. 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后魏鲜卑族有复姓敦丘氏,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丘氏。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长孙氏》。
二、家族文化
(一)郡望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邱氏,以丘穆为其开基始祖。见广东梅县《丘氏族谱》。
吴兴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此支邱氏,西汉末大夫丘俊为其开基始祖。
(二)堂号
文庄堂 出自明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丘濬。邱濬熟悉当代掌故,为政清廉,卒,谥文庄。著有《邱文庄集》。其后裔因以为堂号,即“文庄堂”。
(三)名联鉴赏
吴兴诗人领袖
洛阳武侯将军
上联是说明代诗人丘吉,有吴兴诗人领袖之称;下联所云唐代大将军丘行恭,洛阳人,因战功被任为武侯将军。
山甫报国赐二字
上仪廉政列三清
上联是说宋代两淮节度使丘岳,字山甫,因功,宋理宗御书“忠实”二字;下联所云清代将领邱上仪,因仁政爱民,与吴麟瑞、侯峒曾并称“三清”。
三、名人小传
邱行恭(586—665),即丘行恭。唐初著名将领。河南洛阳人。隋炀帝大业末年(618),李渊进据关中,平阳公主在武功(今陕西武功)等地召集人马,丘行恭前往投靠,归李世民麾下。他率众会秦王李世民于渭北,随入长安。后从李世民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频立战功。贞观初,又从侯君集平高昌,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及冀、陕二州刺史。在剿灭王世充战斗中,与李世民突入敌阵,李世民坐骑中箭,他下马拔箭,并以己之坐骑与世民,自己步行马前,执长刀大呼突围,力斩数将,突阵而出,保护李世民平安回归大营。贞观十年(636),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开国征战中所乘六匹战马,命画家阎立本先画,然后由雕刻家阎立德雕刻成高浮雕,置于昭陵玄武门下,其中一幅“飒露紫”中有将军丘行恭为马拔箭的形象。十四年(640),因讨伐高昌有功,被封为天水郡公。
邱福(1343—1409),明代著名将领。安徽凤阳人。起于行伍,勇猛敢战。明洪武中事燕王朱棣,官至燕山中护卫千户。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从朱棣“靖难”起兵,与朱能、张玉首夺北平(今北京)九门。随后从朱棣历经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夹河(今河北滏阳河)、灵璧(今属安徽)诸役,皆为军锋,累立战功,迁中军都督同知。朱棣即皇位后,以“靖难”武臣首功授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后加太子太师,奉命辅导皇长孙。
邱濬(1419—1495),即丘濬。明孝宗朝大学士,一代廉臣。字仲深,琼山(今海南琼山区)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明史·丘濬传》载:“濬既官翰林,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成化年间(1465—1487)进侍讲,与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迁国子祭酒,寻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明孝宗即位,丘濬表上其书,帝称善,特进礼部尚书,掌詹府事,修《宪宗实录》,任副总裁。弘治四年(1491),书成,加太子太保,寻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尚书入内阁者自邱濬始,时年已七十一矣。邱濬为一代廉臣,居邸第十分狭窄简朴,且四十年不易。
邱逢甲(1864—1912),即丘逢甲。著名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字仙根,别号南武山人,沧海君,祖籍广东蕉岭,曾祖丘士俊随郑成功赴台湾。丘逢甲生于台湾苗栗县,移居彰化。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时年26岁,授工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兵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除对日赔款外,还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丘逢甲等对此极度不满,乃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号召并亲率台湾士民抗日反清,被推为义军统领,自救救国,保境安民,与日寇抗战20余昼夜。后兵败被迫离台内渡,居祖籍地广东蕉岭,致力教育事业,创办学校,推行新学。辛亥革命时,曾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部长,广东谘议局议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又被推举为广东代表,赴南京参加孙中山临时政府,当选参议院议员。后因病返粤,是年卒,年49。丘逢甲一生写下了几千首诗,大多表现为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爱国主义情怀。梁启超称他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
附:丘逢甲《春愁》诗欣赏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