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以来,受不少短视频的影响,重庆洪崖洞、西安永兴坊、青海茶卡盐湖等国内景区景点迅速蹿红,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但是,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一些“网红景点”并未做好红起来的准备,导致景区拥堵、环境脏乱、游客体验差等问题突出。
过去,我们常常嘲笑“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模式;可是,现在年轻人的“打卡式”旅游,跟团队式旅游不也很像吗?不同的是,大爷大妈们拍完照就结束了,年轻人“打卡”网红地,还要把照片美颜以后发朋友圈炫耀一下。这种旅游能不能真正让人放松身心?能不能让人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特色?如此“网红式”的旅游,带来的新一轮景点走红和游客暴涨,可以看成是互联网影响下的一次“消费升级”。面对这种“消费升级”,旅游业必须迅速反应,做好应对准备。否则,恐怕就要迎接市场的淘汰了。
——评论员 土土绒
2.日前,河南省平顶山市某高校要求学生按照“年级+专业+班级+姓名”的格式修改微博昵称,且必须关注学校团委的两个官方微博,团支书会收各班截图,以压缩包格式每天晚上18点前上交一次。
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很多高校都日益重视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学校信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重视办好“两微一端”,还组织各种评比活动,包括点击数、转发量、评论数等。如果高校“两微一端”平台努力搞好内容建设,吸引学生主动关注、阅读、评论与转发,这的确有意义。但是,如通过行政指令要求学生,是走了歪门邪道,关注焦点严重偏移了。学校开展一切工作都需要脚踏实地,而非搞形式主义,单纯追求数据。反之,反映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不尊重学生权利,利用行政职权越权干涉学生个体权利。学生的微博,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取什么昵称是学生自己的事,要不要关注校方官微也是学生自己的权利。
——评论员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