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修
“理直气壮”是句古语,我们通常认为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没有什么不妥的。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不可不分时间和场合,抱着理直气壮的态度去处理问题。相反,应采取理直气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不然的话,“理直”也很有可能成了“理屈”,因小事而引发出大问题。
前不久,笔者在公交车上碰到这样一件事。因车上比较拥挤,一中年男子踩了一年轻男子的脚,年轻人顿时理直气壮地说:“妈的,你怎么往脚上踩。”中年人赶快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没有看到。”“没看到,你狗眼瞎啦。”“不要骂人嘛。”“骂你又怎么样?”他越骂越凶,要不是大伙劝解,看他那架势很可能要动手。这事原本是中年人的错,可年轻人得理不饶人,结果由于“气壮”,从而将自己由“理直”转化成“理屈”了。人家又不是故意踩你,而且道了歉,大可不必“理直气壮”的没完没了。
“理直气壮”与“理直气和”虽是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有修养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总是采取“理直气和”,严于则己,宽于待人的态度。相反,修养不好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居高临下,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完全没有谅解别人之风度,其结果往往将小事激化成大事,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最近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河的惨重教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调查情况来看,倘若彼时其中一方冷静一点,用理直气和的态度处理问题,可能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后果了。
由此看来,平时我们处理问题是用理直气壮的态度,还是理直气和?这其实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