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麻安算
本报讯 “扶贫先扶志与智,脱贫要靠技与艺……”在衡阳县集兵镇,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近年来,该镇突出抓产业脱贫的“造血”作用,精准“把脉”、因地制宜,大力探索并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新路径。
“山峰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差……”这是村支书刘春礼总结出的山峰村贫困“病根”。该村是集兵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省级贫困村。近两年来,在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山峰村的改变有目共睹。
步入村口,一块印有“香菇基地”的广告牌格外醒目,数十个大棚一字排开。继续前行,眼前是一片望不见尽头的蓝莓种植区,另一边则是成片的蔬菜基地、水果苗圃,抬眼望去,远处近千亩山地已经改造完毕,即将种植成片的油茶林。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村不仅先后成立了山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峰村农业合作社,发展香菇、西瓜、沃柑等特色种植,还通过招商引智,吸引了不少能人返乡创业。
唐下放就是土生土长的山峰村人,在外经商多年后毅然返乡,不仅从农户手中流转了1000余亩山地干起了油茶种植,还与当地的数十户贫困户签订了脱贫帮扶协议,通过租赁土地、入股分红、用工等方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油茶要几年之后才能见到效益,但贫困户们今年就能拿到‘真金白银’,今年基地发放土地租金、工资预计逾10万元。”唐下放说,下一步,他还将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未来还计划发展乡村旅游,将山峰村打造成为衡阳的“近郊后花园”。
刘春礼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落户该村的项目越来越多,大多数村民不仅将自家的田地流转了出去,在家门口还能找到简单的活干。依托这些产业项目,去年该村人均实现增收近2000元。
现在的集兵镇,像山峰村这样改变的故事随处都在上演。
邻近的麻町村几年前和山峰村一样,以“稻谷+稻草”为主,而现在,村子的主业已经“升级”成为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而大利村则通过“万企帮万村”活动与角山米业结成了对口帮扶,公司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和肥料,订单“委托”村民种植富硒大米,并负责统一销售;永乐村则引进了橡树种植基地,基地不仅流转土地580多亩种植美国红橡,还带动当地村民种植了近500亩……
镇党委书记刘耀华告诉记者,去年,山峰村已经实现了省级贫困村的脱贫“摘帽”,“3年内,我们在确保全镇‘消灭贫困’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全镇人均年增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