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红色的《无偿献血证》,见证了黄正这些年的付出;一帧帧画面,记录了他为无偿献血事业作出的努力。
每隔2—3个月,定期前来市中心血站献血小板的他,早已与采血科工作人员十分熟稔。从2008年至今,他献血60余次,献血量35900毫升,荣获2016年—2017年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青年人是怎样走上无偿献血之路的?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献血达人”,聆听了鲜红血液背后的暖心故事。
好奇心让他走上献血“爱心路”
10年过去了,黄正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初次献血时的悸动。2008年10月,当时还是一名大一新生的黄正看到校道上停了几台献血车,陆续有师兄师姐从上面下来,脸上无不洋溢激动的神情。“我当时挺好奇,心想抽了这么多血,他们怎么还这么开心?”于是,抱着好奇的心态,黄正上了车,“后来听车上的工作人员讲解才知道,献血并不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什么危害,反而可以促进血液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的浓稠度,有益健康,最重要的是可以切实帮助到临床上的病人。”听罢,他也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献出自己的第一袋血。
当晚,黄正兴奋地在电话里与外地的父母谈起自己献血的经历,却被父母以“血献一次便少一次”的旧思想泼了一盆冷水。“当时,我也没多说什么,只想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献血并没有想象中可怕,血液也并不是献一次少一次。”黄正回忆道。大学四年里,他坚持每年献两次全血,身体抵抗力也变得越来越好,连感冒难得有,这才渐渐打消了父母的疑虑。
帮助同学的母亲渡过生死难关
而在大学期间发生的一次献血经历,让黄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献血的确能救人性命。
当时,他班中一位同学母亲因为胃癌手术,急需用血。那位同学因为家在农村,只好向身为班长的黄正求助。黄正二话没说,不仅自己带头献血,还发动其他学生干部以及同学一同献血。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那位同学母亲手术所需血液解决,得以及时手术。手术后,这位母亲得知此事,感激涕零:“谢谢你们!你们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无偿献血既能帮人也能助己
义无反顾走上无偿献血之路后,每隔半年,黄正都会去献血,就连在外地工作时也未曾中断。回到家乡后,他成为衡阳县城市城建管理监察大队一名公务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在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加入了无偿献血志愿者的队伍,定期从衡阳县驱车过来献血小板。“有时血站临床用血紧张,我们一个电话打过去,无论在哪里,他总是二话不说就过来了。”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如是说。
“你怎么能献血呢?对身体造成影响怎么办?”当知道黄正有定期献血的习惯后,每次见面,奶奶总是再三劝告其别再去献血了。“每次献血前,都会做检查,要是身体不健康,根本献不了血。面对奶奶的担忧,黄正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同时,他还不断宣讲无偿献血的好处以及动员身边的家人与同事朋友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如今,在他的影响下,表弟也加入了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
“对我来说,无偿献血就像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特别,也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在潜移默化之间,让他们认可无偿献血,最后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他就是黄正,用一腔热血谱写生命赞歌的“献血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