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这类点赞,笔者认为,非但不应心安理得,反而要心有所愧。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服务,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特别是现如今,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的时代。如果还满足于按部就班,下雪了才想到去给群众送“炭”,那是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的。众所周知,下雪天就要“烤火”,作为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领导,谁家还有多少“炭”,谁家的“炭”已经快没有了,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对那些估计没有“炭”的群众,在下雪之前就应当将“炭”送过去,大可不必非要等到下雪了才去。要知道,已经下雪了才去送,人家已经在挨冻了。
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件事,说是某单位有位退休空巢老人生了病,非常盼望单位领导给他送点“炭”去。单位的工作人员也给领导作了汇报,希望快给老人去送“炭”。可领导不但没有听工作人员的意见,反而批评说你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还有十来天就是重阳节,那时去不更有意义,更何况单位又有那么多退休老人。结果等到重阳节领导提着水果、慰问金登门给老人“雪中送炭”时,老人两天前已经过世了。这并非个例,也曾读到《工人日报》一篇报道说:近日国务院督查组在甘肃省天水秦安发现这样一件怪事,秦安为解决群众饮用自来水的问题,三年前管道就铺好了,各户的水表也都装好了,可是一等三年还没有通水,结果在督查组的督促下,30个小时后就通水了。看了这篇报道,笔者百思不得其解,30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当地的公仆们一拖三年也不去送“炭”,是不是他们那里一直没有“下雪”,所以还没去送“炭”?这两个例子,很值得我们反思。
在快节奏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新观念,想问题、办事情要有点前瞻性,对自己服务的地区或单位群众的疾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谱。要千方百计把“炭”在下雪之前送到群众手里,只有如此才有工作的主动权,才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公仆。
刘徽修